以班为本,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8-20 05:05:54

以班为本,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在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下,如何努力做到“面向每一个”?我们探索了以班为本,优化学校课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并在信息技术这门综合性课程中,深挖“班级”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思考。

一、胸有成竹,面向每一个的学情调查

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就需要对班级每个学生具体情况的充分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开设,因为家庭情况等多种因素,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等情况不尽相同。教学前,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情况。

1.获取学习基础的一手资料

在进行信息技术第一课的教学前,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中通过对浏览器的使用、文字的输入等计算机基本操作情况的询问,初步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技能基础,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合理的座位安排,选拔小组长。在教学过程中,制作学习情况记录表,重点关注零基础的学生,及时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安排结对帮扶,以强扶弱,共同进步。

此举在其他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同样适用,因为信息技术每周只有一课时,如果学生课后没有机会去复习巩固,很可能会遗忘部分知识,技能方面也会有所生疏。课前充分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全班性的集体回顾,或是进行个别的辅导。

2.寻求家长的学习支撑

我们的调查问卷除了涉及学生学习基础方面的问题,还包括了学习基本条件等方面的情况,比如家中是否有电脑、父母是否允许使用电脑、父母能否每天陪伴一起学习、家中是否有IT人士等等。一方面可以为合理安排后期课外的亲子探究活动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挖掘家长资源,让部分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甚至将家长请上班级讲台。在《认识计算机》一课的教学时,我们就邀请了在南京珠江路电子一条街上班的家长给学生们介绍最新的电脑硬件发展情况;在教学物联网相关知识时,邀请在公安系统工作的家长为学生讲述通过物联网进行安全保卫的实例等等。

一个班级一般有40多个学生,上百位的家长,这就是一个人力资源库。而资源的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合理地使用,让这些资源有效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3.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

因为在信息技术课的大部分课时中,学生都可以动手操作电脑,因此这门课程往往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如果学生的喜爱仅仅是因为上课可以玩电脑,那么我们的教学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失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引导学生真正爱上信息课,乐于深入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就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比如班级有小军事迷,在教学浏览网上信息的内容时,就可以让他尝试精准地搜集到自己所需的军事信息。一些小游戏迷喜欢“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就可以安排在Scratch学习中进行挑战,以此为主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类似的小游戏,鼓励他们有所创新。

除了技术层面的差异,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特长爱好等情况也各不相同,在课前对学生的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必将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靠船下篙,创设贴近班情的主题情境

主题式学习往往是以一个主题为线索,围绕主题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着一个主题,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锻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主题式学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一般是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情境,活动主题的设置尽量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特征,活动内容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已有经验,活动过程的安排要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技术,将技术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逐步提高他们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对症下药的故事情境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看故事,还有的爱讲故事,选择创设一个故事情境来组织教学自然是必要的,可是如果仅仅是讲故事,那还停留在低层次上。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要进行深入的思考,让情境有着更多的教育意蕴。

在学习演示文稿这一版块前,笔者发现已经有一些学生掌握了“WPS演示”的基本使用方法,经常在制作班级的晨会、班会演示文稿时应用到这些技能。但也有一些共性的问题,如图片过多,动画效果设置不合理,过于花哨,常常是一个幻灯片内容比较少,但图片和动画效果却使用了好多种。于是,我在设计演示文稿版块的教学时,选择了“成语故事会”的形式,要求利用“WPS演示”制作一个成语故事,最后汇报时看哪一个小组结合演示文稿说故事效果最好。其中,将“画蛇添足”这一成语故事的演示文稿作为学件,提供给学生去对比、参考。通过适度的引导,学生领悟到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动画效果的设置要合理,不能“画蛇添足”。

2.心系班级的真实情境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于学生而言,班级就是他们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家,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是每个班级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建设好家园呢?可以挖掘的相关主题也不少。比如针对班级生态角的植物总是枯死的现象,让学生根据生态角里的植物种类,分组搜集网上信息,再让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呈现、表达信息并进行分享;结合班级的“亲子共读”活动,设计并制作“亲子共读”电子刊物;开展“我理想中的教室”创意电脑绘画主题活动,活动后将学生的作品打印张贴,既美化了班级的环境,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获得了成就感。

3.来自学生的主题情境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他们十分感兴趣的主题。比如,在前期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题是对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类型的调查,给出的选项有:科学(科技)类、动漫类、历史类、军事类、文娱类、体育类、游戏类、植物类、动物类、环保类、其他(学生可以自己补充)。一般教师会认为大多数孩子会选择游戏类,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每个班的情况都不一样,有一些共性,比如各个班选动漫类和动物类的都比较多,其他类型则较分散。我们在设计主题情境时就可以参考学生的选择,在探究活动中根据他们相应的选择进行分组。

适切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帮助他们迅速抓住学习重点,有效突破学习难点。教师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努力创设贴近班情的主题情境,和学生一起探究,让他们能够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信息素养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形成一种集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意识。

三、静候花开,面向未来发展的学习评价

虽然在课程实施方案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必修课程,但是一般没有统一的学习结果的检测,因此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评价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强调实践性,尤其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围绕每一课的四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关注班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1.注重过程参与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每个班的学情都不一样,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可避免。这些差异主要是学习起点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等,这些差异往往会直接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有的学生因为从来没有使用过计算机,对课堂上的操作练有畏难情绪,能让别人代劳的就不愿意自己动手。即便是同样的学习起点,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会大相径庭。比如同样是操作技能较强的同学,有的在课堂上不仅不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还在一旁干扰别人的学习,而有的则好为人师,乐于跟别人分享经验,并努力更深入地探索相关的问题等等。因此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班级学情设计分层的任务,进行分层评价,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部分。评价方式可以是多元的,自评、师评、生生互评、小组互评等等,但要给学生一种导向,让他们知道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进步,有更多的收获。

2.注重能力提升的评价

“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小组合作能力、质疑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等等。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如果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掌握几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要为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打下基础,真正提升信息素养,就要让他们学会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让评价面向班级每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耐心地等待一个个花苞明日的竞放。

(梁毅,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210031)

上一篇:努力建构“色、香、味、美”的小学科学课堂 下一篇:歌唱语言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