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使然向“自由”

时间:2022-08-10 01:10:44

在火才同志主政的学校里,人们会看到不少新鲜事,比如,学生的课桌凳是可以随身高的不同而升降的,午觉时间学生可以在睡觉与泡书吧之间自由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老师等等。这些都源于火才同志执着的追求和勇敢的探索――他在进行着“自由学校”的实践。

他为什么会执着地进行着“自由学校”的实践探索呢?这也许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在与火才的交流中,我还是能看出一些道道来。

一、情怀

有人说,人有三个东西最重要,一是脑袋,二是情怀,三是本领。在这三者中,脑袋是说思想,心肠是说情怀,我是把心肠放在最中之“最”。对于一个社会人,尤其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而且又是一个教育“干部”,情怀实在太重要了。教育就是爱的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大爱。芮火才同志对教育是有特殊感情的,他说自己就是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他曾向我强调,喜欢就不需要任何理由,也讲不出任何理由,就是本能的选择,就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参加工作后,他渐渐能说出喜欢的理由了,因为他感觉到教师这个职业特别有意义,教育总是激发孩子向上,总是滋养孩子的灵性,总是在生成孩子的积极可能性。教师,也是一个人感恩社会非常理想的选择,也是富有情趣、充满挑战、需要不断创新的,这就使自己也能更好地发展和成长。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芮火才甚至感觉从事这个职业也是上帝的恩赐,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天赋和素养就是适合做教师。因此,火才的教育情怀渐渐成了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似乎天生如是,人性使然。因为喜欢,感觉又非常适合,所以他就很享受做教师、干教育。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就比一般人少了一点浮躁,多了一点淡定;少了一点功利,多了一点精神追求;少了一点随波逐流,多了一点坚定和坚韧。于是他的“自由学校”,不仅仅是心向往之,而且是把蓝图转化成闪烁着理想光辉的现实。火才的教育情怀特别之处或与一般人的不同在于:不仅仅是或从根本上不是因为教育说起来意义重大而向往之,而更多的是兴趣使然,是内在的自然追求,这使他的教育情怀从传统的价值取向上看也许并不高尚,但相对比较纯粹,也因此不需要背负太多的精神压力。

在我看来,火才对教育的特殊感情和他在农村从事多年教育工作密切相关。他师范一毕业就被分配在他老家所在的乡镇工作,五年换了四所学校――两所村小,一所农村初中,一所中心小学,条件都非常艰苦,面对的都是社会底层百姓的子女,每天和孩子的接触都是对自己教育良心的拷问,日复一日的没有任何世俗意义上回报的认真工作就涵养了他教育的良知,使得他对教育的爱由最初的对弱者的本能同情变成一了种习惯。

二、理解

理解是关乎思想的。我一直认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解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对教育理解的深刻和独到决定了教育教学可能达到的高度。火才同志进行自由学校的实践探索,就是一个教育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初为人师时,他把教育理解为控制,孜孜不倦地竭尽所能,想把学生培养成听话的人,培养成社会所期待的人,试图寻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程序,而结果不但事与愿违,而且学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接着,他又把教育理解为服务,把学生的需要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认为教育就是学生合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是不合理需求不断得到校正的过程,也是单一和浅层次需求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的过程,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一时间还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坚定地认为,服务远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后来在理想跋涉中不断前行的芮火才,又把教育理解为解放,提出建设“自由学校”的愿望,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和自我生长,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一些颠覆性的改变,收获了许多惊喜。在“自由学校”的实践中,他对一些基本问题反复思考,力求想清楚,说明白,做正确。在我们的圈子里,火才的言论总是独抒己见,有时还带有火药味,而他的从教经历也是不断认识自我、拾级而上。如果仔细琢磨,他思想的进步,是有其必然性的;他具有反思精神,能不断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尝试改变自己,有时甚至否定自我;他是注重学习的,在我们见面时,他不止一次要我推荐阅读书目,尽管我不能如他所愿,但可见他是勤学的人。持之以恒的学习,使他的教育理解不断提升,自然产生改变现实的冲动,形成他对教育的新认识;他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对众口一词、人云亦云的东西总是皱紧眉头、加以拒绝的,对行政推行一些简单做法和风靡一时的时尚模式,能够保持谨慎的怀疑和适当的距离,因而不会自我迷失;他有坚定信念,因热爱而生成理想,因理想而校正航向,永远铭记教育的终极追求,以学生是否获得真实的、快乐的、全面的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惟是“自由学校”就成了他发乎内心的实践。

芮火才对教育独特而不失深刻的理解,和他的童年生活经历、工作环境和学习方式等有着很大的关系。他小时候父母从来不管他,既不批评也不赞美,一切顺其自然;他在农村工作的五年,从来没有人会去直接指导他,也从来没有人会去约束他,后来所在的实验小学,也有着宽松和开放的文化传统,这使得他的思维很少受框框的约束,思想也因此比较自由,认识问题常常与众不同。他的阅读面比较广,任性而读,喜欢问为什么,敢于质疑,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三、执着

我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就事业,除了思想、情怀、本领外,还需要执着的意志。情怀生成信仰,执着则是信仰的标识。有了执着,信仰、理想才能落地生根;有了执着,也才会生成气节,才会卓尔不群。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顾准成为“用鲜血做墨水的笔杆子”,陶行知办教育如同“背着爱人在游泳”,都是因信仰而人格闪光。火才倡导、践行“自由学校”,不能执着,一周都可能坚持不下来。从他的实际情况看,怀疑、质疑者有之,按照考试定输赢的干扰有之,不理解自然会更多,但他都不为所动,“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有了内心深处对信仰的坚守,对理想的坚持,所以能以执着的意志一路前行。因为对是不是当校长并不是特别在意,所以他并不在乎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对教育有着比较专业的理解,所以不盲目跟风,更不去东施效颦;因为比较淡定,心理素质较好,所以当改革尚未被外界认可时还能我行我素。正是有了执着,所以情怀才可以包裹师生的生活,思想才可能在教育现场发芽生根成长,也才会有活泼泼的“自由学校”的样子。

当然,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他的执着从何而来?我认为更多的还是他对教育的情怀,因为纯粹,因为兴趣,所以外在评价和环境对他实现自己对教育的理想影响就不大,对教育自然的喜爱就像一股“心流”引导着他不断前行。

四、睿智

睿智即本领。作为一名校长,所谓睿智,一是对教育问题有着特殊的敏感,能准确抓住当前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在火才这里,他对控制的教育观深恶痛绝,有所见,有所思,都是义愤填膺,慷慨陈词;二是善于捕捉问题的核心点,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火才都是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表现出很好的悟性和洞见力;三是善于抓住解决问题的杠杆点,找到最优匹配的具体化的操作策略,这样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火才的睿智是出了名的,创办“自由学校”,想有多难就有多难,但是火才却是游刃有余的。例如,什么是“自由学校”,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但又很难说清楚的概念,但火才从“自由”和“教育”两个维度进行了阐述。从“自由”的维度,他认为“自由学校”就是“环境自由、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学校”;从“教育”的维度,“自由学校”一方面是让学生可以充分享受自由的学校,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自由的学校,这样的理解虽不能说有多全面和深刻,但却是十分的简洁和富有个性。人们常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即是指某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自由学校”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更困难,但火才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认为建设“自由学校”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自由,二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并把如何让学生享受自由和学会选择逻辑化为若干建设项目,使得“自由学校”的实践有了可操作的抓手。这些建设项目包括“由心而生的制度”“以问题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课堂”“自主设置评价项目”“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设置自由舞台”等。我认为火才的“自由学校”实践路径虽然表面看起来简单了些,但却是抓住了“自由学校”的本质和核心。火才的睿智并非天生,除了因为思想自由、善于学习和思考外,还与他在不同岗位上的实践锻炼和长期进行课题研究关系密切。他既在小学工作过,也在初中任教过,小学除语文没有教过外,其他所有学科他都教过;在最薄弱的农村学校待过,也在城区最负盛名的学校工作过;学校除总务主任没做过,其他所有的“官”都体验过。从“九五”至“十二五”先后主持过四个省级重点课题,做得都比较认真。不同学校、不同岗位长期扎扎实实的实践探索和教育研究既丰富了他对教育的认识,也提升了他发现问题和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和水平。

我在多个场合说,教育现在是呼唤英雄,也应该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许多有志者奋臂疾呼,健步向前,坚冰才能被打破,理想也才可能与现实相伴。办“自由学校”无疑是英雄壮举,火才也因此表现出某些英雄气质。我认为这是极为突出的,值得激赏的。尽管火才不总是做某些学校的校长,比如他前几年当了副局长,听说最近又准备重操旧业,比如将来他也许又去拨弄另外的事情,但只要从事教育事业,我相信他是不会失去英雄本色的。因此,我们对于火才是有理由充满期望的。

当然,如果火才的学习和研究能更深入和深刻,进一步提升改革、创新的策略水平,也许他的教育之路能走得更远。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上一篇:构建“三动”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下一篇:入门·入理·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