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彰显其主体性

时间:2022-08-20 04:57:09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彰显其主体性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勇于做大教育家,勇于创新,一线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的今天,要敢于探索和创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四个方面彰显教师教学的主体性:学法教学的主体性、审美导向的主体性、思维活动的主体性、坚守语文特点的主体性。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师主体性 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师勇于创新,倡导开放型的、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就对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一线语文教师在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积极实践的今天既要敢于尝试、探索和改革,又要养成自我诊断语文课堂的习惯,学会诊断的方法,掌握诊断的标准,增强对课堂是非的辨别能力。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适当彰显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强调尊重学生,弘扬学生主体性,但这并非以削弱甚至消解教师的主体性为代价。我们不能给自己戴上新的“紧箍咒”,过分迁就学生,纵容学生,甚至对学生只敢表扬,不敢批评。如果教师丧失了主体性,那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主体精神的学生呢?教师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游人,课堂不是游乐场,学习不是走马观花,轻松愉快不是新课堂的本质特征。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生必须具有认真学习、达到目标的责任感,应当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主体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工作的主体性彰显很重要。

1.语文教师要彰显学法教学的主体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是前辈经过世代积累而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如果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探究的话,则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接受式学习是至今为止经过了历史考验的最经济、有效、快速的教学方法。本文教学中我所提供给学生的一些内容就运用了接受型学习的方法。由于教师彰显了学法指导的主体性,学习的有效性很强,学生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呆板窒息。同样,由于教师注意彰显自己在学习方法方面的主体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很好应用,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积极价值取向,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

2.语文教师要彰显审美导向的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说:“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审美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因此审美教育也是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有人曾批评现在一些老师的课过于功利,课堂越来越冷。这实际上反映了在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情感的匮乏、美育的缺失。

语文课堂必须营造真实、和谐、宽松的情感场,但在这情感场中,能讲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进行美的导向的老师,才称得上是课堂高手。课文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教学中我从始至终渗透审美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3.语文教师要彰显思维活动的主体性

西方的哲人讲:人是思想的芦苇。人类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思维方式不断变革的历史,人类的进步与人思维方式的进步密不可分。语文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维建构、创造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评判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高不高,关键看学生是不是在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看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课堂不能单纯追求热闹。必须营造主动、有效、利于创新的思维场,追求积极的思维文化。

语言文字往往是直观的、直觉的,与形象思维联系在一起。为此,在引导学生体验品味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时,我更多地从直观形象思维切入,充分运用文本,引领学生进入思维的天地。语文文本其实是作者、编者的思维产物,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材编写者的思维进行相互对话。感受“字字得来皆是血”的创作艰辛,感受“总借一双俊眼传出去”的巧妙构思,感受“慢慢走,欣赏啊”的阅读情趣,在与作者、编者思维的对话中,学生可以建构语文思维过程,感受思维的力量,分享思维的快乐。

4.语文教师要彰显坚守语文特点特点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但是这种渗透和整合应该是在充分考虑学科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某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科特点与拓展整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有时过于关注对学科课程的拓展,甚至是为了综合而综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锅“大杂烩”,往往是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

在教学本文时我是如何固守和体现语文教学的特征的呢?我注意处理好这几个问题:一是注重写的教学,本文教学中既有简单的词语书写训练、记忆默写训练,又有成段的短论写作训练;二是注重阅读教学,注重对重要语句和词语的辨析,注重朗读教学;三是让媒体为解读文本服务,而不是让文本跟着媒体转。我的媒体设计简洁、有效,既能启发新的思维,又能对既往的学习进行提高和综合,上课时能够放开手脚,有利于课堂教学生成性特色的体现。在这里,教材是“范本”,是“凭借”,相对于“教教材”来说,教师主体性更强,具体的教学内容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基础和需求进行选择、改造甚至创生。

语文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对语文学科教学的自我认同和坚守。语文教学其实就是教师把自己的专业灵魂状态、自己的学科观念及自己的学科修养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平等对话的首席的重要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0.

[2]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07-17.

[3]巢宗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论含有指数或对数的方程的根的判断 下一篇:论合作探究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