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准格尔旗仁用杏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8-20 04:32:33

内蒙古准格尔旗仁用杏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端,蒙、晋、陕3省交界带。属半干旱向干旱区过渡地带,风沙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平均年降水300毫米,年均温度6.8℃,无霜期144天,极端低温-39℃。近年来随着煤矿的不断开采,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杏树是当地的优势树种和传统果树,耐干旱、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同时杏树还有结果期早、果实发育期较短,管理相对容易、寿命长、效益高等特点。杏产业在有效提高准格尔旗生态环境,推动准格尔旗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生产现状与存在问题

准格尔旗杏树培历史悠久,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杏树营造与杏产业的发展,据调查,目前现有杏树面积约60万亩,四旁零星分布老林约15万亩,其余70%的杏林为退耕还林后新营造的幼林。

1.1 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化,建园标准较低

原有老杏树多为一家一户农民自发种植或自然实生,零星分布,自生自灭;近些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杏园地营造与杏产业的发展,但多为完成“退耕还林”任务,缺乏科学规划和高标准建园。如没有避开迎风口或建立防护林、漏沙瘠薄地没有进行土壤改良,因而出现杏树枯死、光秃、冻害和“小老树”等现象。

1.2 品种老化、单一,建园苗木质量低劣

新造杏林绝大多数实生苗建园,农民对杏优良品种缺乏认识,没有建立正规的良种繁育体系和相应管理措施,而是农民个体户采用当地山杏随即播种,不分优劣,由于长期实生繁育,群体性状衰退;没有进行优良品种嫁接和改良,苗木质量较差;采用实生苗造林,童期长、结果晚,果实经济性状差异很大,产品商品性能较差。

1.3 重栽轻管,技术水平落后,产量低

当地农民对科学管理缺乏认识,经营管理粗放,杏林多为放任的自然生长状态,90%的杏园很少进行修枝抚育、施肥、喷药等管理措施,导致生长缓慢,树体早衰,结果极少,产量低而不稳。

1.4 产品单一,产业化水平较低

杏仁多以原料出售,加工部分基本上是杏仁和杏仁露初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强的产品和龙头企业,营销市场有待开发。

2 产业发展对策

2.1 因地制宜,引进和发展优良品种

为保证新发展区建园的高质量,获得预期的高效益,应严格执行良种繁育制度,认真实行杏苗生产经营的“三证”制度(即苗木生产许可证、苗木质量合格证和苗木检疫合格证)。建立优种采穗圃和优种苗圃。在引种试验的基础上,积极繁育和推广龙王帽、白玉扁、超仁、油仁、丰仁、国仁和优一、围选一号等大粒、抗寒优质新品种和新品系。严格控制一般老品种的发展。对立地条件较好的原有低产园提倡改劣换优,提高优种比例。在山杏产区开展群众性的选优工作,选育丰产的、出仁率高的和抗花期霜冻的新品种,在此基础上推行山杏的优种化,并逐步形成我国独有的苦杏仁无性系品种系列。

2.2 开展山杏选优,甜杏仁、苦杏仁并重发展

在引进大扁杏为主的甜杏仁同时,而对资源丰富的山杏(苦杏仁),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群众性的选优工作,选育丰产的、出仁率高的和抗花期霜冻的新品种,在此基础上推行山杏的优种化,并逐步形成当地独有的苦杏仁无性系品种系列。提倡“宜甜则甜,不宜甜则苦”的发展方针。在生态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一时尚无条件发展大扁杏的地区,优先发展当地表现优良的山杏,同时加强现有山杏的科学管理。

2.3 加强管理,实行集约化经营

该区杏生产中,无论是老园区还是新建园区种植的绝大多数杏园存在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等问题:密度不合理,肥水不足,疏于修剪,树势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抗寒力下降,产量低而不稳。为使杏仁生产真正成为一项高效益产业,应提倡仁用杏生产的科学化,加强土、肥、水和树体管理,做到杏栽培的集约化、标准化,改变传统的广种薄收现象。

2.3.1 合理选址,科学建园 不在花期易遭霜冻的地方建园;对园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修整水保设施,健全排灌系统,合理选择品种和配置授粉品种,实行合理密植,大扁杏的栽植株行距为2~4米×3~5米,当地山杏为1~2米×2~3米,做好栽植前的整地工作。

2.3.2 加强肥水管理 提倡采后或秋季施有机肥为主的基肥,花前和硬核期追施速效氮肥,生长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等液肥。结合施肥进行灌溉。实行树盘覆草,或间种植豆科绿肥,以草养杏;推行穴贮肥水和简易滴灌。盛果期杏园实行深翻扩穴,改善土壤的理化状况,增加土壤肥力。

2.3.3 合理修剪 通过整形修剪,调整结果与生长的关系,达到早结果、多结果、结好果的目的;通过修剪实行合理负载,维持树体较长的经济寿命。提倡夏剪,以有效地调节叶幕,创造更高的净光合效率。

2.3.4 病虫害综合防治 实行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和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方针。认真清除死树、枯枝和落叶,拾拣落果,普遍实行早春刮树皮、涂白和喷布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杏仁蜂、小蠹虫、介壳虫和杏疔病等病虫害的传染源。推行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制度,将突发性强、危害性大的杏星毛虫、杏象鼻虫、天幕毛虫、舟形毛虫等消灭在初始阶段。在水源缺乏的干旱山区推行树干涂毒环和树下撒布毒剂等节水高效的防治措施。提倡保护和放寄黑缘红瓢虫、扁谷盗和肿腿蜂等天敌。

2.4 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与灾后处理工作

准格尔旗气候条件恶劣,存在大风扬尘、冻花和冰雹的威胁,是造成低产和绝收的重要原因。为保护果农的劳动成果和发展仁用杏的积极性,应加强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工作和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在严格选择园址的前提下提倡营造乔灌结合的杏园防护林,以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减少热量损失,改善授粉受精环境,提高坐果率。在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喷灌,把浇水和防霜结合起来,推行杏园霜冻预报,进行熏烟和喷水防霜及树体喷白、霜前浇水和喷布防霜灵等防霜技术。推行花期喷水,减轻大风和“下土”带来的损失。在遭灾地区,作好灾后的处理工作,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及时做好灾害补救工作,霜冻后喷布促进幼果愈伤的药剂,雹灾后及时进行创伤处理,采用喷涂石灰水、杀菌剂等措施防止树体流胶和加速伤口愈合,追施肥水和剪除伤残枝以恢复树势。

2.5 推进采收技术与采后商品化处理的现代化

提倡适时采收,制止抢青现象,以提高杏仁质量和品位。提倡使用破碎机、风选机和烘干机完成取核、脱壳、干燥等环节。严格杏仁分级和质量检验制度,确保杏仁产品质量。提倡杏仁贮运营销专业化。改进杏仁包装。

2.6 实行产业化经营,产、销、加、科、工、贸结合一体化发展

目前该区仁用杏生产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仁用杏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仁用杏等林果业的高效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同时,加强现有仁用杏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杏仁油杏醋等深加工研发,大力培育杏仁及其制品的市场,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名优产品。从而推动准格尔旗杏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地铁安检辐射可忽略不计 下一篇:将小果子做成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