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

时间:2022-08-20 02:50:57

服务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成为湖北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光通信产业基地、中国三大激光产业基地之一、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一。

一、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东湖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属于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中后端从业人员,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执行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动,对社会职业岗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各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在企业内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东湖高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人才队伍。

从纵向比较来看,2005年,东湖高新区从业人员共14.24万人,比2004年增长4.2%。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业人员分别占全高新区从业人员数的70.4%和80%。大专、中专学历人员占到总从业人员的44.22%,同比增加9.28个百分点(见表1)。

从横向比较来看,2004年,武汉市单位就业人员中,大专学历人员占到从业人员的19.96%(见表2),略高于同期东湖高新区内的大专生比例,但低于2005年的数据。韩国首都首尔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它的就业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刚过50%。2005年,东湖高新区的上述学历层次人员占到从业人员的55.26%,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表2、武汉市2004年单位就业人员学历结构情况

二、技术型和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问题与挑战

1、问题

(1)流动较频繁。适当的人才流动有益于企业内部人才结构的优化,也有利于人才自身的成长。但流动性太大,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重置成本,增大了企业商业机密丢失的可能性,严重的还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这个问题在高新技术行业内显得尤为突出。在东湖高新区内的个别企业中,技能型人才的年流动率甚至超过了50%。

(2)高等级技能型人才偏少。在东湖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内,高级技工和技师通常仅占工人总数的5%~8%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且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断层现象严重。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转化率低和产业化率低,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反应迟缓。从长远来讲,这会严重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更新速度,危及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3)生产线上操作工技能素质偏低。许多企业的操作工往往只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缺乏系统的技能培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劳动力市场上招聘来的,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匆忙顶岗工作,因此,难于保证产品质量。

2、挑战

“十五”期间,东湖高新区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东湖高新区完成总收入724.97亿元,工业总产值628.96亿元,实际上缴税费36.05亿元。三项指标在53个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中都排在第13位。“十一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将依托在光通信、移动通信、软件、激光、生物医药、环保等领域的科技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中心。到2010年,力争实现年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达到1280亿元。

2005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业人员共11.4万人,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在6万人左右。可以推算,到2010年从业人员将达到25万人,其中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在13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在今后数年中,每年要净增1.4万名左右的技术性和技能型人才。高新技术企业要应对来自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

三、东湖高新区内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现状

1999年以来,东湖高新区内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工交职业学院等17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相继成立,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从专业设置的情况看,大多数学院都针对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许多生物技术类、制药技术类、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机电设备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类、光电子类、环保类等技术含量高的专业。2006年,这些院校相关专业的招生总数达到12000人。同时辖区内还有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武汉市交通学校等多所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学校也不同程度地开设了与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每年招收数千名新生。

2、现象

(1)高职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这两年,随着2002年左右获准成立的高职院校开始有了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数量激增。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能留在高新区就业的并不多。以武汉工交职业学院为例,许多毕业生去了江苏、广东、福建,留下来的大约只有20%左右,并且只有一部分毕业生的专业能够对口。

(2)中等职业学校总量大幅减少。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升格而来的。高职院校的增加,也意味着优质中等职业学校的减少。同时,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2002年前,武汉市属中等职业学校尚有70余所,到了2006年,只剩下34所了。现东湖高新区内只剩下两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了。

(3)毕业生质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通过对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内高、中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企业对所聘用的大多数毕业生总体来讲还基本满意,但这些毕业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还要经过较长工作实践的磨练,才能独立上岗。

3、问题分析

(1)高职教育至今还没有彻底摆脱本科教育的消极影响。相比较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有许多教育规律还需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和认识。在本科教育的“学科中心”的影响下,造成许多高职学生“在理论上比本科差,在技能上比中职差”。

(2)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素质偏差。中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武汉市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普遍缺乏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自觉性。同时,他们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不愿意、不安心也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蓝领”。

(3)实训条件不能满足需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教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实习实训条件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尤其是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教学成本高,教学设备的更新无法跟上高新技术创新的速度。

(4)专业师资严重不足。职业学校的教师可以分为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包括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基础课教师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而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教师不仅数量少,专业素质也难于达到要求,普遍存在知识更新速度慢,技能水平一般化的现象。

四、构建面向高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

1、政府和企业成为办学主体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表明,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对于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是必要条件。多年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积极扶持各级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2002年,武汉工交职业学院成立,高新区为学院第一期建设工程提供资金6000多万元。2005年,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迁址重建,高新区提供新校址所需的土地,并每年定额拨付财政经费。高新区内的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辖区内所有职业学校重要的实训基地。

但是,目前校企之间的合作还是初级的、脆弱的、短期的。很多企业缺乏战略眼光,不能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来谋划与职业学校的联合;有些学校也不能够以服务企业为宗旨,难于打开校企联合的局面。因此,东湖高新区应该主动考虑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总体布局,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校企双方努力扩大合作的规模和深度。

2、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专业结构调整

高职院校针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开设了一些相关专业,但专业的定位过于一般化,不能完全适应高新区内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专业细分的趋势。这直接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偏离了企业的实际状况,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在企业实现“零距离”顶岗就业。

因此,职业院校要树立职业教育是“服务”教育、“就业”教育的理念,更好地面向高新区来办学。要根据高新企业的需要,“量身定做”实用性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在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必备的知识和实用的技能,一毕业就能胜任企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

3、学校要为企业培养留得下、用得着的高素质人才

很多企业招收员工时,相比较于专业素质,更看中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学校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学生在企业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明白诸如诚信、守法、勤劳、敬业、文明、礼貌等基本的做人道理,培养职业意识、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树立适应劳动就业需要的正确的择业观。

4、大力扶持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结构,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比例大约保持在1:1左右。因此,培养这两种人才后备力量的中职和高职也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比例关系。因此,东湖高新区要积极扶持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扩大办学规模,使之逐渐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对技能型人才不断增加的人才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既要招收城区的考生,也要大量招收郊县的考生。通常来讲,郊县的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符合实际,能安心在生产一线发挥作用、锻炼成长。对城区的学生要加强职业指导,逐渐端正他们的就业态度。

[注:本文属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高职院校与高新技术企业间的产学合作教育》(主持人:倪曼)和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专项资助重点课题《高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研究》(主持人:李建新)]

上一篇: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下一篇: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