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办残疾人康复行业工作岗位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9 11:55:51

北京民办残疾人康复行业工作岗位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设计了科学的调研问卷,对部分北京部分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工作岗位现状进行了客观调查,深入探讨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康复行业 工作岗位 岗位设置 岗位研究

一、北京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工作岗位现状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北京市的民办残疾人服务机构从50家已发展到174家,残疾人康复服务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为残疾人康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基于北京联合大学 2014年“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市级)“北京市民办残疾人康复行业工作岗位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访谈,发现在残疾人康复机构发展过程中,部分康复机构定岗定员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密切关注和改进。(一)工作岗位人员学历不达标,专业素质现状不乐观。1.调研发现,民办康复机构教师中有将近30%的教师为高中及以下学历,她们并没有特殊教育或相关专业背景,即部分康复机构的教师学历方面没有达到客观标准;2.部分重要岗位的员工没有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调查显示,有29.4%的康复教师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还有一些康复教师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与所在岗位工作没有任何联系;3.部分康复机构岗位人员工作经验及技能没有达到岗位要求的水平。调查发现,有58.8%的康复教师无相关工作经验,以大专应届毕业生为主,其在入职前只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或者根本没有培训就直接上岗。(二)工作岗位的数量、结构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确。1.工作岗位数量设置不合理。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员工认为康复教师岗位现行的定额定员不科学,人员数量不足,这也是康复对象多而康复人才紧缺的一个普遍性问题;2.岗位结构设置不合理。民办康复机构中一人多职的现象很普遍,部分机构的岗位结构经常变动,工作内容也会随之变化,使得员工无所适从;3.岗位任务和职责不明确。由于缺少科学的、必要的工作分析技术,岗位职责、任务描述不到位、不充分,使得一些岗位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任务不明确。

二、北京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工作岗位存在问题的原因

项目小组对该行业的一些负责人和员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工作,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和归纳,总结出民办康复机构工作岗位设置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包括:1.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民办康复机构缺乏工作岗位研究观念;2.受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民办康复机构不愿开展岗位分析工作;3.企业文化建设不到位,员工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与凝聚力。

三、完善北京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工作岗位的有效建议

项目组根据上述问题现状及主要原因,并结合该行业民办康复机构的实际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民办康复机构应高度重视岗位分析和设计工作。工作岗位分析与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民办康复企业通过开展科学合理的岗位研究工作,可以为企业定岗定员、制定工作说明书、人员招聘等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鉴于成本管理因素,民办康复机构无力做该项工作,建议政府应给予部分资金、人力、技术和知识等各方面的支持,推动康复行业积极开展岗位研究工作,并统一制定各类康复人员的工作说明书与定岗定员标准;3.政府应建立专业康复培训基地,帮助民办康复机构做好康复人员上岗培训、继续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关的培训监督机制。如在上岗前工作人员必须要在培训基地参加专业上岗培训,取得相关的培训证书才可上岗;继续教育工作需大批培养专业康复技术人员,定期派其到各机构进行专业技术学习;4.积极加强康复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凝聚力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民办康复机构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地宣传、培训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王珏,邱卓英. 中国残疾人康复需求分析与发展[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2] 杨团. 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发展状况报告[R].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2008.

[3] 汪东升.北京市民办残疾人职业康复机构运行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0(4):56-64.

[4] 姚志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残疾人研究,2014(2):12-15.

[5] 王娇艳.何侃.国内外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理论研讨.2012(1):39-43.

上一篇:科技报告制度与科技档案管理整合研究 下一篇:岗位评价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