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实训培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9 10:19:18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实训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知识产权专业的特殊性和实践性,要求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训环节。知识产权专业本身是具有极强实践性的专业,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夯实的基础上,实训培养的加强和完善非常重要,笔者从实训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搭建、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及资源共享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有益于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交流;高校

2016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通知的下发无疑对于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剂,也给我们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知识产权专业本身是具有极强实践性的专业,社会和公众对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需求,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夯实的基础上,实训培养的加强和完善非常重要,高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应当切实关注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本人认为,为了适应今后不断发展的知识产权形势发展和人才需求,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实训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手:

第一,高校应当拟定适宜可行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实训培养方案。

作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与否可以说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成败,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的实训培养部分(或者单独的人才实训培养方案)又有着特别的地位。在高校院系拟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始,在考察和借鉴兄弟院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应当有目的的走出“象牙塔”,接触、了解和思考当地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实际需要以及知识产权人才市场的供给需求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反映出来。而实训培养部分,应当作为反映这种思考最为直接的部分引起关注和重视。

第二,高校应当配备具有较强实训培养能力的专业师资。

学校学习阶段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实训培养,离不开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专业师资力量。知识产权专业因其较高要求和较为复杂的专业实践性,其专业人才的培养结果被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权利人所直接检验,被他们“用脚投票”。高校院系要想在这场专业人才的“华山论剑”当中脱颖而出,为学子们找到好师傅至关重要。这样的好师傅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知识产权专业基础知识、较为丰富的知识产权专业实操经历以及较为熟练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能力。高校除了在岗教师进行自我转型和深造提升之外,还应当开拓人才引进视野,考虑那些能够对于专业人才实训培养有所助益的师资。

第三,高校应当加强与社会相关单位的实训合作交流。

就笔者参与的知识产权专业见习活动所见,知识产权业务量非常之大且呈进一步上升趋势,社会相关单位对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度是非常大的。当然,也要看到,知识产权业务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与专业人才供给量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看待这种现实,如何思考这一现实,如何利用这一现实,如何在这一现实中真正提高和充实自身办学水平,是每一所开办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相关院系都应当思考的问题。高校只有着力加强同社会相关单位的交流合作,才能促进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更高水平发展;高校只有大力探索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实训培养的新模式新办法新路径,才能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第四,高校应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实训培养机制。

知识产权专业实训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专业人才进入社会适应相关单位发展知识产权战略发展需要前的重要一环,理应配备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而我们目前的专业人才实训培养,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学校模拟、见习实习等方式,验收上也只是学校指导老师评分与见习实习单位指导人员评分相结合的形式。这样的专业人才实训培养机制是否能够体现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否能够适应现实需要,是否能够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既然知识产权专业需要极强的实践性,那么能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考虑引入相关单位的实际人才需求因素,并采取校企联动合作、企业直接参与实训培养等方式探索新的人才实训培养机制,打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

第五,高校人才实训培养资源共享机制的搭建。

就全国来看,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只有20家左右,湖南省则只有3家,虽然作为朝阳专业前途光明,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压力非常大,社会和市场的检验和挑剔是人才培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同时,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积累地区化差异客观存在。在面对专业人才实训培养的共同压力时,高校可以有意识的、分阶段的、有步骤的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在其他方面的资源共享可能仍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由易入难,从专业人才实训培养的方案制定、师资交流、培养验收以及社会检验等方面先予以试验,进而探索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钱建平.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

[2]李光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应用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5(24).

[3]崔玉华.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问题探讨[J].企业导报,2015(05).

上一篇: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探索和设想 下一篇:在职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