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

时间:2022-08-19 08:29:39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

摘 要: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在实现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和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的过程中起着“瓶颈”作用。但是目前,多媒体教学也有其不利于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弊端。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创设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空间,以便达到良性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空间;创设

一、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具有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式特点,它本身就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要使这一平台运转,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关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资料、图片、漫画等课件的演示,视频、音频的播放,来辅助教学内容的讲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学课件互动的平台,形成一个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课堂学习气氛,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激发出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能显现出来。

(二)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各种多媒体课件。但是,很多教师在做这些课件的时候,考虑较多的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而对学生接受这些内容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际缺乏充分考虑。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就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进行学习时需要什么样的情境,如背景音乐、录像或是文字资料等,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课件进行修正和完善,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实质是将社会在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有关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求。要实现这一转化,必须把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作用,加大教育引导的力度,又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基于多媒体基础上的师生互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多媒体教学中产生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相互启发,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进行心灵的沟通、精神的交融和观点的碰撞,将思想引向深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知”上升到“信”,从而使学生头脑中的疑虑和

困惑能有效地得到解决。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影响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不利因素

(一)“机器本位化”的课堂

所谓“机器本位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演变成了计算机的操作者(课件的播放者),课件演示却成了“教”的主角,使得教学几乎都由计算机来掌控,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这种“机器本位化”的课堂,只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即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单纯的“口灌”变成了“口灌”加“电灌”。教师围着键盘和鼠标转,变成了课件的“助手”,其主导作用被电脑替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其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弱化。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课堂既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使师生间丧失了必要的信息交流及情感交流,同时使课堂教学丧失了信息反馈的畅通性和情景的生动性,自然也就无法创设师生互动空间。

(二)单一的互动方式

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多表现为“满堂问”,即教师连珠炮似的提出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学生机械反应似的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满堂问”互动方式既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和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也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把学生的思维框在既定的圈子里。师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知识性问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淹没。同时,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有许多雷同与重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辩论反驳,导致课堂上的互动大多在浅层次上进行着,没有矛盾与交锋的存在,更没有情感与心灵的交融,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只是“有形无神”。

(三)过多的教学信息量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音频、视频等设备方便快捷、清晰准确地将自己的讲授内容传达给全体学生,使课堂教学能传输较多的信息量。但是,目前有些教师为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这种优势,将所有能用电脑展示的内容全部“灌”入电脑,使原本应由教师讲授的内容变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果,在课堂上,教师成了“电影放映员”,教学活动成了学生“看电影”,学生的思维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受到限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及时调节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课堂上即使有互动,也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而严重缺乏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等过程。显然,多媒体课件承载的过多信息量有悖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途径

(一)“手段”与“目的”相结合,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优化了教学手段,改变了教学形式,这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重大变革和创新。但是,如果教师只过多注重多媒体教学的花哨与新颖,忽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则会使其喧宾夺主,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和育人特征大大弱化,从而偏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处理好“人―机”的关系,始终把多媒体课件的技术置于教学的辅助地位。充分发挥这一辅助工具,运用它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二)“形动”与“神动”相结合,采用多种互动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空间创设的真正内涵,并不是让学生单一的动起来,而是既要有“形动”,还要有“神动”,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让课堂充满学生主动学习的气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两节连上,有的甚至三节连上。如果在这两节或三节课当中只运用一种互动方式的话,就会使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死板,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对话、专题讨论与辩论、案例教学、演讲等方法开发多种互动渠道,扩大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三)“知”与“情”相结合,增强多媒体课件的互动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空间的创设不仅要有认知上的互动,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互动。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适当有度的安排信息量,有分寸地展示信息,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课件播放过程中适当运用电子板书促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达到“知”与“情”的结合。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近代中国国情”这一问题时,在师生看了相关的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文本资料之后,然后伴随着激情的背景音乐在屏幕上打出两个大大的狂草:“怒!”“恨!”。对帝国主义入侵的“怒”,对侵略者疯狂掠夺的“怒”,对封建统治者软弱无能的“恨”,对卖国求荣者屈膝献媚的“恨”,为国人蒙受奇耻大辱的“恨”。这狂“怒”痛“恨”,引起了许多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它将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于是,我们也真正达到了教学互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元全.刍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9-91.

[2]安莉.浅谈政治课多媒体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3-65.

[3]唐清云.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J].广西党史,2006,(Z2)53-54.

[4]董敏秋.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运行机制的构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93-94.

[5] 宋梦蝉.多媒体教学中的师生互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2)58-59.

上一篇:引入绩效管理,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 下一篇:在自我管理中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