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科院校工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时间:2022-08-19 08:27:50

普通工科院校工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对比及分析,确定了国内外一流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与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差异,提出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及构建符合普通工科大学高水平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新制度的措施,并对预期的效果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创新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队伍;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71-02

一、前言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博、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并举,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矿业工程专业是江西理工大学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是江西省唯一矿业类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专业经过50余年的传承和历史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累计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名优秀人才。近五年,矿业工程专业每年招收学术及专业学位研究生近80名。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矿业工程是一门以矿产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体的工程科学,其工程特色限定了传统矿业工程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目前传统培养模式下培养的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科研基础能力方面可以满足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杰出人才所必须具有的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普遍缺少主动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的意识;缺乏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比如江西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每年收到企业委托项目近百项,经费上千万,每个学生平均每年能接触三到四个企业项目,到毕业时,学生多数具备了完善的技术开发能力。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的深层次理论缺乏了解,不会举一反三,不会应用基础理论指导工程实践,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原创性成果少,国际影响力较低。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研究以工程实践为主,在基础理论的原创性以及实验工作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矿业工程的研究方向偏向于工程实践,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目标。大部分研究生在这个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所需的实验技能,具备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然而,如何将工程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如何将各个企业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普遍性、一致性的规律,大部分研究生还无法做到,因此,学生无法得出具有影响力的成果,为了毕业只好发表一些档次不高的研究论文,而学校也无法提高对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

3.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自主探索。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在对国民经济或工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实用型研究较多,而从实际需求出发并将问题一般化而进行的有深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且在研究过程中借用现成方法和手段多,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普通工科院校矿业工程研究生在进行课题研究工程中,受思维局限及试验条件的影响,喜欢利用传统的研究手段,在新型检测仪器、检测手段的应用及结果分析中与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以中南大学和江西理工大学的矿业工程学科为例,中南大学所拥有的一些检测设备,如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江西理工大学不具备,如要检测,需要将样品送到外部去检测,学生对仪器的操作原理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均不了解,实验结果出现错误的原因也不了解,时间一久,学生就放弃了相关检测方法的使用。

江西是矿业大省,矿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加速实现江西经济赶超越发展,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不断地提供研发动力,为矿山企业做贡献,为江西矿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断的源动力。要有效地发挥矿业经济在江西工业经济的作用,离不开人才的作用。由于江西地处相对欠发达地区,引进高层次外来人才比较困难,加上本地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所占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需要加强本地区矿业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的矿业工程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科对江西经济的服务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和模式、导师因素、研究生自身因素、学术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提高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其中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进行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目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本科生相似,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江西理工的矿业工程专业,开设了大量的基础知识课程,很多课程和本科省课程重复,学生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这些知识的重复学习上,收获较小。因此,需要研究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知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不仅要着重于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考虑到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使得人才培养从重“才”过渡到重“人”。要组织学科专家、研究生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对培养方案进行详细研究,优化课程设置,删除不必要的重复课程,开设一些能够向学生传授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课程,如开设一些课程教给学生新式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以及如何避免及解决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当前研究生的授课方式还是以填鸭式教育为主,老师与学生在传统的教室里,依靠黑板和投影仪实现知识的传授,一个只顾自己讲,一个只顾自己学,缺乏交流与互动。同时很多课程的课本与教案比较老旧,长时间不会更新,与新时期知识的更新速度严重不匹配。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最有利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对现有教学方式的改革,根据课程的特点,广泛、灵活地采用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式教学、学术沙龙以及各种学术报告与讲座等教学形式,在多样化教学手段中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研究生的表面物理化学课程,该课程是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程,对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十分有价值,然而该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与矿业工程专业存在较大距离,以往授课过程注重对课本上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的讲授及推导,对于相关知识在矿业学科中的作用讲解较少,学生学完课程后不能将相关知识用到科研实践中,收获较少。通过案例式教学,将教师科研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相结合,告诉学生如何利用书本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同时组织讨论,将他们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凝练出来,与书本知识相对应,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意义重大。

创新型导师队伍建设。当前大部分工科院校的导师制为单一导师制,学生刚进校就选择了导师,对导师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均不了解,当研究工作开始时,如果从事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题,会磨灭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每个导师有自己固有的知识构成及研究方向,长期从事某个领域或方向的研究,在该领域或方向具有丰富的经验,但往往对其他领域研究较少,知识结构较为局限,同时一个导师的思维方式较为固定,无法满足当前科研对跨学科知识综合的要求,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探索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遴选、聘任制度,实现单一的导师负责制向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转变;改革研究生导师评价制度,将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聘任知名学者、企业专家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合格的导师团队,可为研究生提供较多的研究方向供其选择,为其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有效指导。导师负责下的集体指导模式也有利于研究生共享导师和实验室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和科研硬件条件不足带来的培养问题。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教学工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合理评价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许多高校都会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但目前尚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二类:一类是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主体,并以专家、同行的评价为主;另一类是以学生的主观评价为主体,辅助以专家、同行评价。因此,目前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主要由三个群体组成: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与督导(专家)评价,三个群体的评价结果按一定的权重比例计算出课程教学质量的得分。但这种评价体系存在下列问题:(1)没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课程;(2)无法消除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3)评价更多的是反映教师课程知识的传授程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结果;(4)评价时间存在固定性和滞后性。

四、预期成果

总之,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导师队伍、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预期可达到以下成果。

1.综合考虑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结合专业特色及科技发展前沿,建成能够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课程群及相应教学方法。

2.建成能够准备评估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创新能力发展动态的考核机制。

3.建成能够适应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队伍与导师队伍。

上一篇:论建设高效的经济法律通论教学体系 下一篇:用艺术提升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