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分析细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时间:2022-08-19 07:38:19

从意象分析细读《十八岁出门远行》

内容摘要:《十八岁出门远行》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的一篇课文,该文意蕴丰富,解读角度较多。从意象分析为角度细读该文,可以从一个新的切入点为该文的教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意象 细读 教学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的一篇课文,不同的执教者对该文有着不同的解读。本文试图从文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对该文进行解读,希望对该课的教学能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小说看似单纯地讲述了一个关于十八岁的“我”出门远行的故事,事实上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疑问。通过对小说的细读,这些疑问都能一一迎刃而解。

首先,我想就小说出现的四个具有代表性,同时对推动故事情节有重要作用的意象来谈谈。这四个意象多具有双关复义。

第一个是小说中出现了近二十次的“旅店”,它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故事一开始便写“我”一路走,已经“看到了黄昏的头发”,还没有走进一家旅店。为什么“我”一定要在天黑之前找到旅店呢?因为黄昏意味着这一天即将结束,预示着“我”寻找旅店的时间已经不多,如果没有找到,那对于出门远行的我而言,意味着在外流浪,没有归宿。此时,“旅店”已经象征着一种归宿、栖息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还没有走进一家旅店,“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这是十八岁的“我”开始意识到归宿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但“我”只是“觉得”,是一种意识罢了,事实上现在的“我”还没有明白它究竟是什么。后来,我不得不选择了汽车,而暂时遗忘了旅店。因为有了暂时的栖身之地,最初要寻找的归宿也暂时被跑到了脑后,“旅店”成了被“我”遗忘的理想。但是,当汽车坏了,“我”又想起旅店来。眼前的安定被打破,又想到了自己最初的寻找,并且越来越向往这样一个归宿。最后,在经历了被打被抢之后,“我”终于发现自己一直寻找的旅店原来就是这辆遍体鳞伤的汽车。因为它有着太多和“我”相似的地方,它让“我”找认识并找到了自己,同时获得了出门远行的安慰。所以,“我”找到了旅店——“我”心灵、理想、生命的归宿。所以,细读小说,可以明白“旅店”不仅仅是一个出门远行所需要的栖息之地,更是十八岁的“我”第一次认识世界所找到的心灵的归宿,生命的气息之地。

第二个意象是“苹果”。当“我”在寻找旅店无果之时,终于看到了一辆汽车,并同时看到了装着水果的箩筐。虽然“我”希望它是香蕉,闻到的却是苹果味,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遗憾,而是立刻觉得“苹果也不错”。“我”在寻找归宿无望的情况下,心里已经不再有过多的奢望,虽不是最期待的,但此时也能满足“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之下的乐观。“我”已经开始接受现实。后来,有人抢车上的苹果,而“我”拼命保护这本不属于“我”的东西,有两个原因,一是它是朋友的东西,“我”理应这么做;二是这些苹果是“我”此时的“归宿”,它能带给“我”安定,是在“我”最无望时出现的。“苹果从一些摔破的框中像我的鼻血一样流出”,表现出了“我”的伤心,“苹果”对我而言已不再是苹果而已,已经是植根于“我”心中能让得到安定的“归宿”了。

第三个意象是“漂亮的红背包”。“红背包”是出门时父亲为“我”准备的,里面有食品、衣服等,是家人对“我”出门远行的一种支持和帮助,它象征了“我”成年前的归宿——家。司机抢走了它,意味着“我”暂时失去了“家”这个归宿,因而“我”必须去寻找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年后的依靠、归宿。

第四意象是“汽车”。它是“我”最后找到的归宿,同时,也融入了“我”最初要寻找的——旅店。最后故事剩下的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和它有着无数的相似之处:它漏出的汽油味像是“我”身体流出的血液的味道,“我”和它的心窝都是暖和的……“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一直寻找的旅店就是这遍体鳞伤的汽车,它就是“我”归宿——一个真正的“我”。

从意象分析为角度来细读《十八岁出门远行》,我们发现小说试图在向读者展示十八岁的“我”第一次出门远行,第一次去认识外面的世界所看到的现实,所找寻到的归宿。语文教学若是能够从该点为切入口,则可以通过意象为脉络引领学生沿着该线索去探究、思考文本的主题思想,并且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本主题鉴赏方式。

刘青,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上一篇:浅谈儿童叙事视角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面向物联网的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