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在采油厂的深化应用

时间:2022-08-19 06:54:13

地面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在采油厂的深化应用

地面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在采油厂的深化应用

郭 英, 杨 凯, 梁 婷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8)

[摘 要] 采油二厂地面工程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及应用,功能日趋完善,但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仍不够深入广泛。近几年,通过开展地面工程数据深化应用工作,采油二厂在数据正常化、应用功能拓展以及流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进步,解决了数据维护及时性不高,历史数据属性仍存有缺失的情况,为管线维修、产能建设、管网优化、科研项目等提供辅助设计和数据应用服务,从而减少生产损失,为地面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 正常化管理;区域规划;流程改造优化; 地质布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058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12- 09

1 概 述

采油二厂由于开发时间长且每年都在持续滚动开采新井,目前采油二厂油、气、水管线总长3 700余千米,各类站库600余座,油水井6 000余口。油田地下管网新、旧、老、废管线并存,纵横交错,埋地位置不清,同时流程资料的管理仍采用原始手工操作模式,无法掌握油田管网的实际情况,在安全生产方面埋下隐患。针对这些问题,我厂于1999年开发地面工程信息系统,经过10余年的建设,功能日趋完善,实现产能建设数据正常化入库,但在生产管理中应用仍不够深入广泛,主要表现在:①数据维护及时性不高,历史数据属性仍存有缺失的情况;②在现场基建管理中仍存有挖破管线的情况,造成停产损失;③应用停留在站井的查询层面。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们重点开展了系统深化应用工作,重点解决数据更新维护不及时、前期采集数据面临报废以及系统应用在新领域尚待拓展等问题,通过需求收集整理,按应用分类为基础应用与深化应用,以提高数据质量,达到数据正常化管理,加强系统深入应用,提高应用程度及频率为目的,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使地面工程信息系统在采油厂生产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 所做的主要工作

2.1 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对原有系统进行了功能扩展

经过扩展应用功能、简化数据过程等,使系统更为实用、简单易操作。如通过拓扑构网对管破进行追踪最合理关阀线路,地面工程数据在油田现场的指导作用等。

2.1.1 数据的拓扑构网工具开发和关系建立

为解决数据构网的难题,开发了网络拓扑构网工具,对单井线和井的自动连接及对阀池的拆分工具的开发,将面状阀池拆分为点状进行构网,从而由手工修正、检查构网情况改为计算机检查,使数据构网操作步骤更为简洁方便,从而提高了数据分析质量。

拓扑关系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按照GeoMedia Public Work构网模型要求,对参与构网的特征进行规则关系建立,以下列举了部分规则关系。

2.1.2 开发了GPS现场应用功能

为了方便野外人员对地面工程数据的使用,开发了GPS现场应用功能,野外人员通过手持GPS完成对地面工程数据的查询统计及图形浏览。

(1)GPS离线应用功能。可将地面工程数据按一定范围下载到本机,实现数据在无网络环境下的应用,支持对矢量数据及影像数据的下载。

(2)GPS设备的基本操作功能开发。在GPS设备上对属性数据的查询、空间位置的定位,在油田现场的当前位置对地下管线进行查询,对其规格、长度、投用年度,以及当前区域的管线交错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工程设计、各类施工、管网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完善了地面工程业务流程

业务描述

(1)根据年初开发处的产能计划做矿管开采登记申请资料准备、申报办证、矿管年报、征地资料准备与办理手续。

(2)征地后做环评资料准备与委托、验收、办理批复,劳安卫评价资料准备与办理委托、验收,消防手续办证资料准备、验收及办理手续。

(3)根据年初开发处的产能计划做地面施工计划,并且委托设计院设计施工方案。

(4)监督中标施工单位的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及竣工验收。

(5)科研项目管理立项、检查、验收、上报成果及建立台账。

(6)采油厂将当年的地面工程项目维修、改扩建及报废的站、库、管线等汇总上报工程技术处地面工程岗。

(7)采油厂将站、库的属性数据汇总上报基建工程处地面工程岗。

2.3 建立了数据正常化管理流程,实现数据正常化入库

地面工程数据流向如图3所示,数据由作业区队流向采油单位基建工程和地面工程管理部门,经审核合格进入采油单位数据库,再经油田公司基建工程处相关科室审核,最后进入油田公司地面工程数据库。

在各项规范及测绘技术的保证下,我厂数据正常化工作主要包括新建产能数据、厂大小修自测数据、管线破漏数据、历史数据规范整理完善迁移、属性数据维护工作,达到正常化入库的目的。

(1)通过多年的数据正常化管理,形成了一套数据管理流程规范,用于指导、加强地面工程数据工作的协作以及数据规范化,陆续颁布实施了:《采油二厂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细则》《采油二厂流程管理规定》《产能建设数据验收流程》《采油二厂数据申请报告》《采油二厂地面工程大小修数据采集管理规范》(试行)。

(2)测绘技术在我采油二厂的推广应用,保证了地面大小修数据入库和测绘成果的应用。通过组织培训厂内基建管理者掌握各种测绘设备,自主开展大小修工程数据采集入库,并形成测绘程序、测绘技术、内业处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及经验,为保证数据实时采集入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项工作的开展,改变了原有的基础数据维护模式,采用直接实测入库,保证了数据的准确率,有效降低了数据的差错率。

在规范化的数据管理下,自2008年起至目前,共计入库344计量配水站(撬),389座集油注水阀池,集油线534千米,注水线363千米等。

目前采油二厂地面工程数据共有数据246 460条,涵盖地面工程各类设施,为深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3 深化应用效果

扩展了系统功能,保障了数据准确性,大力开展系统培训及应用引导,地面工程较以前,有了纵深的应用,主要有流程管理、区域分析、辅助规划设计、产能建设布井方案设计、流程优化改造、科项研究等。

3.1 在流程管理方面,取得了优化管网,精确管理的成效

通过精确定位,辨认管线连头点,避免搭错管线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012年10月按工艺设计要求,采出液处理站需要进行天然气管线连头,搭线在81#原油处理站2号计量间天然气线上(Q81-2号配气间),现场挖掘暴露出10米长的管线,基建人员确定其为Q81-3号配气间管道。经对该管线和81#2号计量间天然气阀池点测绘,进行数据叠加,发现这10米管线与SY82-81集油线叠加在一起,其管径、壁厚与油田现场管线相符。从系统上查询到天然气管线在暴露管线的东侧100米左右,根据这个结论,通过管线探测仪探测到该天然气管线,从而避免了搭错管线。

3.2 在区域分析方面,运用坐标叠加技术,推动了系统深化应用的程度与范围

在地面工程数据基础上,按用户指定的坐标范围进行区域分析,如区域内的油水井、管线分布及数量,是否有油藏、是否有产能部署等,新增区域分析方便各类用户较全面地了解地面设施、地下管网的现状。

(1)坐标叠加技术,如图所示。

在系统中查询出相应的管线和站位数据,通过编辑不同线条粗细、颜色或标准的图示,系统自然生成用户所需要反映流程的实际位置和连接关系图。在流程改造调整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连接关系和运行参数优选,以及管网走向、布局模拟,使管网改造和工程建设配套管网调整实现了方案最优,施工时间最短,停产损失最小。下面为具体实例。

如:确定注水干线清洗长度以及所带的计量配水站数量,保证增产增注效果。

2012年6月,受采油二厂委托由华隆公司对ZS801-8、ZS701-2等注水干线进行清洗,这批注水管线距上次清洗时间已有5年,为清除管内结垢,降低注水站注水单耗,改善源线注入水质,提高注水量。

华隆公司根据作业区提供的资料与现场校核后存有不清之处,通过系统信息查询,了解注水干支线、计量配水站、注水井归属和之间的距离,通过对比,排除了有疑虑的计量配水站。以ZS801-8线为例,干线至7835站的总长为3 912.4米,所带计量站为8543、8529、7864、7856、8530、7835。从而确定了工作内容,提前了施工时间,为注水干线提前投入无垢运行,达到增产增注的目的。

3.3 在辅助规划设计方面,缩短了设计时间,工程量更为精准

在现有的地面工程数据上进行规划、设计,参考在用设备设施地形等参数,使设计更为精准、全面,缩短施工周期。

2011-2012年期间,由于克白快速干道、省道S201穿越我厂油区,先后出具了5种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了我厂油区计量站迁移、封井、管线改道、电力线迁移、涵洞穿越等。缩短了设计时间,精算工作量,为道路早日投用争取了时间。

3.4 在产能建设布井方案设计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分析,布井合理

利用地面工程数据与三维影像数据叠加,定制出与油田现场相符的地面设施方案。由于新井的布井方案与地面工程的井、计量站、道路、管线、电力线以及地形情况等有密切关系,而地面工程数据能够满足对井、计量站、道路、管线、电力线数据的需求,三维影像数据能够满足区块地形分布情况的需求,从而定制出符合生产现场现状的地质预布井示意图。截至目前,地质所在设计井位时一直应用该技术方案。

3.5 在地面流程制图方面,采用工程数据与CAD软件的技术结合

2013年,采油二厂大规模进行3次采油建设,在该建设中埋地管线为非金属材质,且存在同沟60条的现象,为便于管线的维护和管理,进行单井管线实测。在成图的CAD中,为保证新成立的三次采油作业区开采范围地面流程完整,有助于管网管理及现场施工,通过技术攻关,将地面工程数据库划拨的几个老站及其井和管线导入CAD,使其成为完整的流程图。

在打印纸质图纸的基础上,新增各类格式的电子图件,可随意放大缩小,方便用户应用。

为A11等重大项目提供各类样图、部署图,为项目的提供数据分析和依据。

通过系统快速模拟新建产能设施,实现流程改造、调整的模拟优化,有效分析测算,辅助规划设计,加快部署时间。

4 应用效益

系统自经过系统扩展,数据正常化以来,取得了以下3个方面的效益:

(1)流程管理便利。满足管网日常维护的需求以及流程突发状况的及时处理,同时为数据的实时更新提出高质量要求,规范数据属性填写以及及时更新。

(2)工作量确定快捷。精确测算,减少了人工估算的误差,提高工作计划可信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

(3)数据统计简便。改变手工统计模式,缩短统计时间。如根据投用年限、材质、用途统计,以往通过各生产单位手工统计,生产运行科汇总,并人工检查有无遗漏,需要3~5天时间完成。系统则4小时完成,对数据无遗漏统计。

(4)推广GPS设备测绘技术。采用GSM的GPS RTK定位测量技术,利用新疆油田公司部署的VRS测绘网,同时提高GPS设备的信号精度,改变了设备在管沟里无法接受到信号的问题,从而高精度地完成数据采集。

(5)项目应用成果显著。为产能建设地质布井方案提供方案所用的数据图形依据,利用地面工程数据与三维影像数据叠加,定制出与油田现场相符的地面设施方案。由于新井的布井方案与地面工程的井、计量站、道路、管线、电力线以及地形情况等有密切关系,三维影像数据能够满足区块地形分布的需求,从而定制出符合生产现场现状的地质预布井图。

系统提高了数据正常化入库的及时性,进而为深化应用打下基础,使地面工程管理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

5 结束语

通过系统深化应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益,大修工程测绘(管线、计量站、阀池等),每年可节省资金10万元,达到及时入库保证了数据应用;每年干支管线发生破漏40余起,管理人员借助地面工程系统,结合现场开挖点在纵横交错的干支线中确定破漏管线,快速制订关闸方案,减少产量损失;各类制图为各项工作带来便利。每年定制打印大幅面纸质图约170幅,电子图68幅。

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采油厂地面工程数据管理水平提升,对采油厂智能油田建设及应用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龚健雅.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10-215.

上一篇:探究淘宝网店营销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及解决 下一篇:基于社会网络的个体创业意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