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时间:2022-08-19 06:16:25

西江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

【摘要】用于居住的房屋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建筑,而且是一种组织形态的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于一整套复杂的目的和信念。西江苗寨的吊脚楼源于南方干栏式建筑,两处的地形地貌皆不相同,具体的气候环境也不同,为什么同样的建筑风格会延续至今呢?即使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苗民已经对房屋进行了许多改进,但是其主架构以及建筑技艺的核心部分仍然保存完好,究其原因,就是影响建筑形式的首要因素――社会文化影响力。房屋的建筑受此民族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其形式与风格。

【关键词】苗寨吊脚楼;美学特征;社会文化

自然环境、气候和场地等物质因素对西江苗寨整体村落布局及其美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因素。苗族先民早期的大迁徙,并不具有必然性,不是为了找寻一个最合适的定居之处才进行的主动迁徙活动,而是由于战争、民族与部落间的冲突,造成了苗族先民四处逃亡以求生存之地的境地。曾经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苗民,已经被证实是贵州西江苗族的直系祖先,但是当西江苗族先民从江浙地区迁往内陆时,也并没有直接到达黔东南地区,而是几经辗转才进驻西江。西江深处云贵高原山区,自然环境很适合生存,且具有天然屏障抵御其他部族再次袭击,所以苗族人便在西江生活了两千多年。西江吊脚楼建筑风格的传承,乃是苗民继承了上古苗族的社会文化,每一代苗民都按照一定的习俗、制度规范生活,都具有相同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就形成了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一、文化

文化在这里指社会的观念、制度和习俗性活动。原始性和风土性的建筑形式,很少体现个体的欲望,而是整个群落对于理想环境的目标和追求。因此,这样的形式必然具有象征价值,它将文化上的观念和感情付诸实物。

苗民生活的村寨周围,一定要生长着充沛的树木,因为苗族的传统观念认为万物皆有灵,神灵会附于日常事物之上从而加以崇拜。苗族尤为崇拜枫木,会在最靠近村寨的四周种上枫树,作为保寨树保佑所有村民,而且保寨树是严禁攀折和砍伐的。苗族人崇拜枫木是有原因的,相传苗族的始祖蚩尤,同轩辕氏黄帝的部族曾发生激烈的斗争,黄帝伐蚩尤,蚩尤九战九胜于黄帝,将黄帝逼退。然而在最后一次战役中,黄帝擒获了蚩尤,为了报九败于蚩尤的仇,黄帝用蚩尤氏族的图腾树枫木做成枷锁,然后杀蚩尤于黎山之上,并将枫木枷锁弃于荒山。随后黎山长满枫木,于是苗族后裔更加崇拜信仰枫木,还会定期祭祀大风木。因此,村寨周围需要大量的树木,尤其是枫木,是苗民们理想家园的必备条件。

苗族人还崇拜人造物,如桥、土地菩萨和水井等,其中,对桥的崇拜是最典型的人造物崇拜。苗族认为桥有阳桥和阴桥之分。阳桥是用木料或石料架设于河溪或水沟之上以利于行走的桥,其用意旨在一族人共同修建,有齐心协力的含义。西江苗寨的白水河围绕着村民居住的东北坡流过,呈圆弧形,将东北坡隔成了类似半岛的区域。河上共建了三座桥,成为风雨桥,它们分别建于村寨之头、村寨之尾以及正对寨前广场之处,除了便于人们行走,更重要的意义则是风水作用。另一种阴桥是架设于堂屋内的地面,短仅几尺,按桥的长宽挖穴嵌入,旨在求妻生子。但是这样的阴桥如今在苗寨中已经很少见了。苗族人还信仰的土地菩萨,是按房屋结构造一栋小屋,有半米高,也有一米多高的,屋内竖立一个泥塑或拟人化的石头菩萨。土地菩萨多建于要道旁或寨口山坳上,旨在祈求六畜兴旺,村寨平安。

苗族先民定居西江,并沿山坡建房居住,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造成平地稀少,苗民为了保证水稻的种植,便将宝贵的平地用作耕地。出去农田用地外,西江苗寨中剩余的几块面积有限的平坦地,苗民们将其铺上石板,修葺成一个个小型广场,稍大的广场上摆有苗族大鼓,还有挂着牛角的石柱。苗族的习俗中,集体活动数量很多,他们相当重视群体的活动或者仪式。寨子中除了两块面积稍大的广场作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外,有些宅屋前的小空地也作为平时小规模的议事地。苗族信仰“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祖先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可以时刻保佑自己的家庭,所以苗族人也崇拜祖先。苗族非常重要的祖先崇拜的节日时鼓社节,关于鼓的来历,相传是姜央制鼓。祭祀祖宗的那一年称为“鼓社节”或者“祭鼓节”。苗族把鼓视为祖先灵魂依托的圣物,需要定期有大型的祭祀活动拜谒祖先的灵魂,于是便有了鼓社节。因此,村寨中的广场在苗族生活习俗中也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不止有鼓社节,比如起活路、开秧门、吃新节和苗年等传统活动也需要在广场举行。

二、风气

风气指关于行事规范的约定俗称。西江苗寨能够完整地保存着自己的村容寨貌以及山山水水,并且还能保持先民传承下来的装束、风俗习惯,都是因为苗族所特有的“榔规民约”,它是苗族社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纽带。

大致来说,西江苗寨的榔规民约议定有:村容寨貌不得破坏,小到风景树、小树,大到护寨林等;水源灌溉方面,各条小渠水沟归各家,禁止抢占他人资源;田土保护方面,自家田归自家耕,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由于苗族尤其崇拜信仰树木,因此在山林保护方面也有严格规定,山林的种植和保护都分配到各家各户,村民需完全遵照榔规民约履行职责。

通过大致了解西江苗族的榔规民约可以发现,苗族非常重视群居生活,喜爱和追求和谐、安定的群居。不但各种传统仪式、活动和劳作需要集体进行,饮食起居的“家”也要联系紧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圈,在生活圈内可以完成日常生活的任何事情,且整体性很强。这就是西江苗寨给人的直观感受:精致而紧密,村寨虽然不大,但是功能俱全,村民们也安居乐业,充分体现了原始性村落的朴实与和谐。

从以上两点社会文化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江苗寨的宅形和村落布局,是苗族的传统社会文化所决定的。苗族喜群居,重视集体活动,重视村寨的整体布局;信风水,定期要集中举行祭祀活动和节日庆典,村民之间日常交流频繁,平常喜欢在家门前的空地或者寨子中的小道上攀谈,各家的宅屋间隔不远,联系紧密。西江苗寨这种聚落形式,在整体上可以视为一个生活场景,而各家的宅屋只是整个生活范围内较为私密、隐蔽的局部,不存在属于各自的绝对的界限和区域。

作者简介:

邝翼星(1986-),男,汉族,贵州大学2009级人文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上一篇:白云深处有学校 下一篇:试论二胡演奏艺术中的发音训练与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