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素质在乒乓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8-19 05:45:58

浅析心理素质在乒乓球比赛中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

摘 要 乒乓球运动是一种易受心理影响的运动,其心理训练,是现代乒乓球运动员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因素在乒乓球比赛中的作用,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乒乓球”“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调控的特点,来诠释心理素质在乒乓球比赛中的重要性,从而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重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比赛中学会熟练把握和运用这一因素以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键词:心理素质 乒乓球比赛 自我调节 心理训练

心理因素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比赛的重要因素,做好运动员的专项心理技能训练既是提高运动员技、战术水平,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需要。对于一个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参赛运动员竞赛的胜负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心理优势,心理水平的发挥是竞赛取胜的重要因素。

一、心里素质在乒乓球比赛中的重要意义

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1]。随着乒乓球技术的飞速发展,比赛对抗性的日趋增强,一场比赛的胜负往往仅取决于一、两分球的得失。在比赛最关键的时刻,决定胜负的因素不是你所掌握的技术,而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整场比赛的失利也许只是一念之差。

二、乒乓球比赛中心理素质的运用

(一)比赛前的心理准备

要想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技战术水平,就必须制定好赛前的收集、了解有关比赛的条件、规模、方法、时间、地点及对手的打法、技术、战术和心理特点的情报,可以使运动员做到知己知彼,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或比赛计划,做好充分的技战术准备,提前做到心理有数,从而增强自信心[2]。信心不足和信心过度都会给比赛带来不良影响。

(二)比赛期间的心理调控

比赛期间,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运动员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控。

1.冷漠状态的自我调节

冷漠状态指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情绪低落,不积极,没有兴奋感。遇到这种情况,应以实际的进步和不足来激励自己,调动作为运动员的积极性。同时用积极的语言去鼓励队员,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教练员主动采取恢复措施,帮助疲劳队员的放松,使之得到身体的治疗和心理的调节,重新振作起来。

2.赛前过度兴奋、焦虑不安状态的自我调节

遇到这种情况,采取语言提示法控制适宜的动机和期望水平,使运动员冷静下来,进人适宜的兴奋状态。同时要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让他们暂时忘掉比赛,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可在宿舍或运动员休息室做一些放松练习,使神经、肌肉都得到放松,以缓解过分兴奋的情绪。

3.心理胆怯的自我调节

心理胆怯使大脑皮层的控制系统陷人混乱状态。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控制,引起机能失调,使运动员比赛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心理战术的有效训练使运动员在赛前提高了对战术的认识程度,系统地分析了自己的实力以及存在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地训练,降低失误率,从而增强了制胜的自信。

4.心理焦虑的自我调节

心理焦虑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时教练员应该引导队员把思想集中于比赛过程,少考虑比赛的结果。进行积极的想象,采用放松训练的一些方法,消除焦虑情绪。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心理适应性,有利于其形成最佳竞技状态,赛出好成绩。

三、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训练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心理技能训练是提高乒乓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训练是用一定的积极暗示语来进行自我导引、暗示,从而达到调节机体植物性神经系统并促进机体肌肉放松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

(二)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大多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以实景模拟训练为主,要有对现场气氛的模拟、对裁判错判、误判漏判的模拟等等。

(三)放松训练

这是一种通过积极的语言提示或暗示,使自身肌肉得到放松,从而调节自身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增强大脑对全身控制能力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可以降低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帮助学生在比赛中放松。

(四)注意集中训练

注意集中是坚持全神贯注于一个确定目标,不为其它内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分心的能力。教练员对学生注意集训练应结合乒乓球项目本身的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心理素质好坏在乒乓球比赛中至关重要,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比赛中应该充分重视心理素质这一关键因素,注重心理技能的训练,在以后的比赛中学会熟练把握和运用心理素质这一有力武器来取得更好的赛果。

(二)建议

在训练或教学活动中,教练员应该切实做好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使运动员具备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在各种比赛中获取更加突出的成绩,捍卫我国国球的荣耀。

参考文献:

[1] 王新胜,顾玉飞.竞技心理训练与调控[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祝游里.体育心理学新编IMI.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初中生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普通高校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