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席子 第8期

时间:2022-08-19 02:41:13

千百年来,一直供人们坐卧铺垫的席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然而,对于席子的身世,大家知道的却并不一定很多。

在甲骨文里,“席”被写成一个长方形的象形字,中间好似席的织纹,可见席的样式,几千年来大致一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席子。当时的房屋简陋而低矮,人们只能席地而坐,就地而卧。为了保持地面干燥、整洁,人们在上面铺置植物枝叶的编织物或兽皮。这些铺垫物,就是最早的席子。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芦苇席,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席子实物。

但在古代,“席”的概念与现今“席”的字义有一定的差别。古时用竹子、篾片等竹类编织的,供铺地使用的垫物,称为“筵”,而用蒲草、芦苇等编织的垫物,叫做“席”。现今则统称为“席”。饮食时,一般把酒肴摆在筵上,以防把席弄脏,所以酒食就叫“筵席”。现在我们虽然不是这样了,但仍沿用旧称,把宴会称作“筵席”、“酒筵”、“酒席”等。

汉代以前,椅、凳等坐具还没有问世,人们仍遵循着席地而居的习俗。室内先铺筵,再加席于上。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较细软,供人们垫坐,与现今沙发坐垫的功能相似。古人入室,先脱鞋,然后通过筵,坐在席上。现代日本、朝鲜人的居室生活,基本上还是这个样子,这正是中国古人席地而坐的遗风。

古时,席不仅可用作坐具,也可以当作卧具。《史记·吴起传》中说,吴起“卧不设席,行不骑乘”,这里的“席”便是卧具。

按照古代的礼法,天子铺地用5重席,诸侯用3重席,大夫用2重席。古人讲学、读书也都在席上进行。学生早上给教师打扫正席,坐在下方执席子之礼,所以有“讲席”、“教席”的说法。坐在席上,须先以两膝着席,然后臀部坐在脚跟上。如果臀部坐在席上,两脚向前伸,那就叫“箕踞”,是没有礼貌的坐法,室内没有旁人才容许这样坐。

古时还有极精巧的席,如《西京杂记》中说汉成帝的昭仪赵合德,用的是“绿熊席”,毛长2尺余,眠于其上则被席毛遮蔽,望不到有人睡在上面。

《杜阳杂编》中说唐代皇帝有一种用叶性柔软的茭苇织造的“紫茭席”,其特殊之处是光软香净、冬温夏凉,弥补了席类暖而不凉或凉而不暖之不足。

《河东备录》一书中则称有人取猪毛刷净,命艺人织出“壬癸席”,此席滑而且凉,躺在席上令人倍觉舒心惬意。

散见于其他史籍之中的古席,尚有蒯草席、虎皮席、熊皮席等。

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象牙席,长216厘米,宽139厘米,由宽不足3厘米的扁平象牙条编成,堪称绝代珍品。

随着椅凳等坐具的广泛使用,逐渐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席地而坐的习惯。但用席铺床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炎炎夏日,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度夏消暑用品。

上一篇:网曝大S不孕恐被豪门踢 汪母抱孙心切逼儿离婚 下一篇:在涵咏诗蕴中建构立体的“绿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