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骨折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时间:2022-08-19 10:55:17

肢体骨折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在临床上,有些肢体骨折的病人在做好内外固定后,往往由于害怕影响骨折的愈合而不敢进行功能锻炼,导致其骨折的部位出现了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或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功能锻炼知识而鲁莽地过度活动,影响了骨折部位的愈合。因此,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于骨折病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那么,肢体骨折后的病人应如何进行功能锻炼呢?

首先应制定合理和有效的锻炼计划,然后再严格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分期锻炼,既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怀有无所谓的思想而忽视功能锻炼。通常,肢体骨折后的病人主要可按照以下几个阶段和原则进行功能锻炼:

1.第一个阶段(骨折的早期,即伤后1~2周)

这一阶段的骨折病人,其患肢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其骨折端也很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所以,该阶段的骨折病人在进行功能锻炼时主要应在骨折邻近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使肌肉收缩和舒张,以锻炼患肢的肌肉,防止出现废用性萎缩。例如:前臂骨折的病人可反复做握拳、充分伸直和屈曲手指以及收缩肩部和上臂肌肉的活动,而不可活动腕关节和肘关节。股骨及小腿骨折的病人可做收缩和放松股四头肌(大腿肌肉)的活动,同时还可做踝关节的背屈及足趾的屈伸活动,每天可各做100次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阶段病人不能活动与骨折邻近的上下关节,而且不可剧烈地活动患肢,以防引起局部的再次出血或骨折移位。骨折病人在这一阶段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2.第二个阶段(骨折的中期,即伤后3~8周)

这一阶段的骨折病人,其患肢的肿胀已基本消退,并没有了明显的疼痛,其骨折端也有纤维连接且逐渐形成了骨痂,即骨折端基本趋于稳定。该阶段的骨折病人除了可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还应在健肢的帮助下逐渐地活动骨折的上下关节,并应使上下关节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在伤后的6~8周当骨折部位有足够的骨痂形成时,应加大运动的幅度和力量,并要加强肌肉的锻炼,如抬高下肢、屈伸膝关节、旋转肩关节、屈伸上肢关节等活动,以避免使关节僵硬。此时,病人可扶拐下地练习行走(不可让患肢过度负重),但活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活动的范围应由小到大,活动的次数应由少渐多,活动的时间应由短渐长,活动的强度应由弱渐强。骨折病人在这一阶段仍须限制不利于骨折部位稳定的剧烈活动。例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病人不应做肩关节的外展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病人不应做肘部的伸展活动;前臂双骨折的病人不应做前臂的旋转活动;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人不应做腕背伸和腕关节的侧偏活动;胫腓骨骨折的病人不应做小腿内外旋活动;踝部骨折的病人不应做足部的跖屈活动等。

3.第三个阶段(骨折的后期,即伤后9~13周)

这一阶段的骨折病人已解除了外固定,而且通过前两个阶段的锻炼,其关节活动的范围已逐渐接近正常。该期病人在进行功能锻炼时主要应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和负重锻炼,以使各关节的活动迅速恢复正常,使患肢的肌力接近正常。此时,病人应全面地活动患肢的肌肉和关节,同时还要加大活动量和活动范围,直到患肢的功能完全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骨折病人在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对骨折部位施行手法牵拉或粗暴的按摩,更不能让患肢产生剧烈的疼痛(病人在锻炼中可出现轻微的疼痛,但这种疼痛是可以忍受且会很快消失的)。在锻炼后病人的患肢一旦出现了剧烈的疼痛或明显的肿胀,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

上一篇:狐臭患者怎样进行自我调治 下一篇:微生态制剂可治疗习惯性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