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时间:2022-08-19 10:38:08

有感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摘要】多媒体课件进入日常课堂,有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由满堂灌变成满堂演,学生的主体地位仍被忽视。由教师授课变成机器授课,师生缺乏交流。由阅读文本变成阅读画面,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教师要熟知课件内容,课件要灵活易用。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0-01

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大量运用的时代,信息技术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进入课堂已逐渐成为一种学校教学的日常现象,越来越多的教师上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这是紧跟时展步伐的好现象,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中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由满堂灌变成满堂演,学生的主体地位仍被忽视。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一步一步讲解下去,学生就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这就是为人们所诟病的“满堂灌”。而现在的课堂里,教师只需轻点鼠标,预先制作好的课件就在屏幕上一幕幕上演了,学生往往看得眼花缭乱,忙得手不停笔。其实,这样的课堂跟传统的“满堂灌”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它只不过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把教师的讲解变成课件的演示罢了。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主体参与,课程运行中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个体的能动性,凸显学生个体在课程运行中的地位、作用,这才能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更具有效性。那种以课件演示为主的所谓现代化教学,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而已。

二、由教师授课变成机器授课,师生缺乏交流。

有了多媒体课件后,教师上课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一一展现,教师大部分时间是在操作电脑――手要动,眼要看。观察学生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学生的课堂表现往往被忽略。学生则眼盯屏幕,手做笔记,教师也被学生忽略了,眼里只有机器。这样冰冷的课堂是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试想,语文课上,没有师生的情感交流,没有良好的情绪氛围,熏陶感染作用从何而来?新课程标准还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交流,何来对话?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领悟语文艺术的魅力,发挥语文熏陶感染的作用,不能仅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沉潜于字里行间,徜徉于书香墨韵。更有赖于师生的平等对话,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

三、由阅读文本变成阅读画面,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多媒体课件的很大优点在于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得表现出来,如教《智取生辰纲》,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片段放映给学生看,然后分析评价人物、理解表现手法、品析语言。又如教朱自清的《春》,可以在悠扬的音乐背景下放映“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有了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演示,学生就不用透过抽象的文字进行想象了。这确实简便快捷多了,但这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运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白纸黑字”的文本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深入文本的阅读教学,语文教学的一切手段技巧都如“花拳绣腿”。只有深入文本,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有感情有生命的多彩世界,学生的语文水平才算真正提高了。

针对以上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几点: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现在,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及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历史潮流所趋,时展的要求。正因为如此,我们好些教师是“被迫上多媒体”的,在课堂上使用一下多媒体是为了“点缀”――“因为教务部门对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要求,有检查,不做做样子不行;因为其他教师在使用,自己不使用会显得落伍;因为总是口头讲解、写板书有点乏味。不妨换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一下,调剂调剂,等等。总之,是为了应付一下,意思一下,点缀一下。”这种认识、这种态度当然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据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吴康宁教授的考察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大致情况是:在不少教师那里,信息技术是被点缀性地强行“塞入”教学的;在比较多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是弥补性地“加入”教学的;真正做到将信息技术提升性地“嵌入”教学的教师并不多;至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则基本上还只是一种理想的期待。现在,我们属于哪一种,未来,又该朝哪一方向努力,我们要心中有数。只有教师端正了认识,才能真正使用好多媒体课件。

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承上所述,现在大多数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还是停留在弥补性地“加入”阶段,那么,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就要考虑课件的使用效果,而且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方面考虑,而不是从教师上课的轻松简便方面考虑,即使用课件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课件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帮助,坚决不用;如果课件对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有用,适当使用。同时,课件的制作也要围绕学生进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围着课件转。总之,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能喧宾夺主,把学生的课堂变成演示课件的课堂。

最后,教师要熟知课件内容,课件要灵活易用。课件应该是教师熟悉的,最好是自己亲自制作的。现在,好多教师是在互联网上下载课件,或从其他学校老师那里复制下来。教师自己对课件内容不熟悉,操作不熟练,这当然难以组织好课堂教学。另外,课件最好是简单容易操作的,如果还可以灵活调整的更好。这样,教师上课就不会只顾埋头操作电脑,而无暇顾及学生了;遇到具体情况也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康宁.信息技术“进入”教学的四种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2(02).

[2]洪松应.课堂新问题诊断――语文[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6).

上一篇:学困生在软性教育资源分配中所处的劣势地位分...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