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冷香丸”中的语言密码

时间:2022-08-19 08:51:40

《红楼梦》“冷香丸”中的语言密码

摘要:“冷香丸”是《红楼梦》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其中蕴含着医学、五行、哲学、文学意象等多个方面的语言密码,医理上其配方独具匠心,五行上符合生克平衡与循环流通,哲学上蕴涵着元、亨、利、贞四德,文学意象上四种花均取白色的花蕊,其数字全部用十二,照应十二钗。这些意象与构思都体现了“冷香丸”在《红楼梦》整部书中巧妙的艺术构思。

关键词:《红楼梦》 冷香丸 语言密码 文学意象

引言

“冷香丸”是《红楼梦》第七回所描述的一个非常神奇且独特的药方。其配方是春天的白牡丹花、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花、冬天的白梅花的花蕊各十二两,在第二年春分这天晒干,和在一起研成粉末。再用同年雨水这天的雨水、白露这天的露水、霜降这天的霜、小雪这天的雪各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均匀,和了药,再加蜂蜜十二钱,白糖十二钱,制成龙眼大小的丸药,放入旧磁坛里,密封后埋在花树根下。当宝钗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病情即可缓解。古籍医书上并没有“冷香丸”这样的药方记载,精通医理的曹雪芹为宝钗的“热毒”配上这神奇的“海上仙方”,当然蕴含着独特的语言密码和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从医学上看“冷香丸”的语言密码

从医理看,《本草纲目》认为牡丹“能泻阴胞中之火”;荷花能镇心益气;芙蓉花具有“清肺凉血,散热解毒”[1]的功效。《百草镜》认为白梅花有“助清阳之气上升……生津止渴,解暑涤烦”之功效[2]。《本草纲目》认为雨水气味“咸、平,无毒……多用来煎煮中气不足、清气不升的药物。”露水“甘、平,无毒……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久服还能“令人身轻不饥”。所以《庄子・逍遥游》中说姑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专门制作承露金盘。杨贵妃为了止渴解醒每天清晨常吸鲜花上的露水。

露是“天气下降”而生,霜是“清风薄之”而成,雪是“水遇寒气”而凝。所以霜和雪均具有“甘、寒、无毒”等特性和清热、解毒、消渴等诸多功效。李时珍说蜂蜜入药有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五大功效:“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白糖则具有清热化痰,补虚建中,润肺止咳,缓急止痛,促进食欲等功效。另外,送服“冷香丸”的黄柏则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化痰的功效。

四种花、四种水、蜂蜜、白糖与黄柏汤这样的配方独具匠心,极为精巧,不但完全契合宝钗的“热毒”之症,而且完全符合中医医理。

二、从五行上看“冷香丸”的语言密码

我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该书比《易经》稍晚,但其思想和观点与《易经》基本一样,都是用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来诠释各种自然现象。五行理论在《洪范・九畴》中列在第一:“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素问》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与自然界的东、南、西、北、中五方,风、热、燥、寒、湿五气,酸、苦、甘、辛、咸五味,青、赤、黄、白、黑五色、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是一一对应的[3]。

根据《洪范》与《素问》的理论可知,“冷香丸”中四种白色花蕊都入肺经,都与宝钗“喘嗽”的症状契合,而且整个配方还蕴含着五行平衡原理。宝钗的“热毒”其实是火太旺,所以脂砚斋批语也说“凡心偶炽,是以孽火齐攻[4]”。火太旺则失去平衡,要平衡就必须泄旺火,其方法有四:一是让水克火,二是让火克金,三是让火生土,四是让木、火、土、金、水形成一个循环流通的系统。精通中医与五行理论的曹雪芹用的就是第四种办法,让白色的花(属金)、四候的水(属水)、蜂蜜(属土),黄柏(属木)与宝钗的“热毒”(属火),构成木、火、土、金、水五行平衡与流通的循环系统。这是宇宙、世界、人生、乃至自然界所有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基本准则。“冷香丸”中如果只用四种白色的花与四种水,没有用蜂蜜、黄柏调和,五行之气就无法形成一个循环的流通系统,那就会出现火克金、水克火互相争战的情况。所以“冷香丸”中所用到的每一味药,从五行、五色到五味看,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形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五行流通与循环系统,关键是避免克伐、争战的情况出现。

三、从哲学上看“冷香丸”的语言密码

从“凡心偶炽”看来,“热毒”里的“孽火”在《红楼梦》里应当有物欲与两个方面的象征。《红楼梦》在开篇就讲其“大旨谈情”,里面带有“玉”的人物主要有四个――宝玉、黛玉、妙玉、蒋玉涵,有研究者认为“玉”即是“欲”[5]。《红楼梦》中所写的都是“有情有欲”的人,也好,物欲也罢,都是一种热或者一种火,都需要用“冷香丸”去平衡与化解。但能吃上“冷香丸”的只有宝钗一个,这是作者的特意安排,这药“既治体病, 更治心病。同样也是对宝钗的警示与点化”[6]。

“冷香丸”哲学上的语言密码主要就体现在春、夏、秋、冬四季循环里。“冷香丸”所用的牡丹花、荷花、芙蓉花、梅花分别对应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非常契合的,因为春、夏、秋、冬四季蕴涵着元、亨、利、贞四德。元、亨、利、贞是各种循环变化的综合体,不管是天道、地道、人道,还是时间、空间,万事万物都具有元、亨、利、贞四个阶段,这不但是万事万物循环、生长、变化的必然,而且是万物气化、气化万物的一个“循环无穷”的过程[7]。

所以,“冷香丸”的配制要用上历经春、夏、秋、冬四季的四种花,就是说薛宝钗以及其他众姐妹们的人生、命运或精神境界,从天道来看,要历经元亨利贞,从人道来看,要懂得仁义礼智,从气候来看,要历经温凉燥湿,从四方来看,要走遍东南西北,从世情上看,要阅尽世态炎凉……再加上蜂蜜、白糖的“甘”,黄柏汤的“苦”,那意味着还要遍尝人间甘苦。这里面不但蕴含着中国古代传统美学的丰富意蕴,而且体现着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生命节律。因为在中国古典哲学观念中,四时的循环与变化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构成元素与结构模式;四季的运行规律是整个宇宙万物运行变化的最基本规律;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平衡消长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循环系统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涵盖世间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宇宙图式。

四、从文学意象上看“冷香丸”的语言密码

(一)花蕊密码

“冷香丸”以白色的花蕊入药,除了说明这个“海上仙方”的纯洁、尊贵、难得之外,脂砚斋批语说“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这呼应了前文太虚幻境中的“群芳髓(碎)”“千红一窟(哭)”茶与“万艳同杯(悲)”酒,也呼应了后文宝玉在祭奠晴雯时用的“群花之蕊”。

(二)牡丹花密码

牡丹本来是默默无名的一种花,因为唐玄宗钟情于牡丹,杨贵妃又酷爱牡丹,天子和贵妃都对其钟情且宠爱有加,所以在唐朝出现了“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的局面,所以到宋代周敦颐把牡丹喻为“花之富贵者”。在《红楼梦》里牡丹隐喻宝钗,在第二十八回,宝玉看着宝钗雪白一段酥臂就看呆了,宝玉身边美女如云,但他在欣赏宝钗之美时却这样如痴如醉。在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时,薛宝钗抽到的就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可见,宝钗是杨贵妃式的美人,她的美是一种“艳冠群芳”的美,是一种可以穿透躯壳的美,是一种直达灵魂深处的美[8]。薛宝钗其实还具有“雍容华贵”的才华,绝对是一个美貌与智慧兼备的少女。她不但博览群书,而且知识渊博,她不但是宝玉的“一字师”,而且是一位文采出众、才情兼备的诗人。

(三)荷花密码

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在《红楼梦》里荷花隐喻黛玉。在群芳开夜宴的晚上,林黛玉抽到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的芙蓉花。《葬花词》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特征也正是黛玉的真实写照。荷花是“红颜胜人多薄命”的花,黛玉不但喜欢“残荷”,还特别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绝对不是曹雪芹的泛泛之笔,如果说第三十四回宝玉给黛玉所送的两块旧手帕,是他们之间的定情信物[9],那么宝玉说残荷可恨,是因为“残荷”隐喻黛玉不幸的结局。

(四)芙蓉花密码

芙蓉谐音“富荣”,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芙蓉与牡丹组合为“荣华富贵”,极具吉祥意蕴。芙蓉分为水、木芙蓉两种,在《红楼梦》里,芙蓉有时喻黛玉,有时喻晴雯。从《红楼梦》的整体艺术构思看,晴雯是木芙蓉,黛玉是水芙蓉。在晴雯死后,宝玉还为特意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芙蓉女儿诔》。该诔文主要是诔晴雯的,但“影”到了黛玉,因为“晴为黛影”。所以《芙蓉女儿诔》也是黛玉的祭文。这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写法,不但是曹雪芹最擅长的笔法,而且是《红楼梦》用意最深的绝妙之笔,也是文学创作中非常巧妙的艺术构思。

(五)梅花密码

“梅花”是中国士大夫阶层颂咏最多的一种花。因为很多品行高洁的人都倾慕梅花暗香疏影、俏不争春的形象,崇尚其凌寒独放、不畏艰险的品格。《红楼梦》通过梅花比喻品行高洁的女儿。《红楼梦》第十八回中,李纨为“文采风流”匾额所配的诗是“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在第六十三回中,李纨抽到的是“竹篱茅舍自甘心”老梅,李纨也非常喜欢这支签。可见,李纨一直以“暗香疏影、俏不争春”的老梅自居。

总之,“冷香丸”是《红楼梦》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细节,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可能远不止这些。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

[2]冉先德.中华药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3:566.

[3]林竹三,林绿冬.中医平衡奥秘[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9-48.

[4]曹雪芹,脂砚斋,周汝昌.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笺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4:11.

[6]梅新林.《红楼梦》哲学精神[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121.

[7]郭孔生.《周易》中“贞”字本义的追溯和辨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74-79.

[8]合山究,陈曦钟.《红楼梦》与花[J].红楼梦学刊,2001(02):104-133.

[9]郭孔生.《红楼梦》手帕意解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4(10):30-31.

上一篇:现代汉语存现句中“着”与“了”的使用考察分... 下一篇: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及其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