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操作经验,完善模型建构

时间:2022-08-19 08:06:41

内化操作经验,完善模型建构

摘 要: 文章剖析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从中内化数学操作经验,完善数学模型的建构,发展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生活素材 操作经验 建构模型 操作思维

教师以操作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积累鲜明、丰富的数学知识,主动接纳、建构数学知识,获取积极、深刻的数学情感体验,让学生树立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积累表象经验,内化操作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立足生活素材,积极参与操作

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直观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产生操作活动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手眼协调感知,帮助学生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象,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发展形象思维,推动逻辑思维的展开,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例3时,教师让每个学习小组利用16个苹果的学具,动手摆一摆:①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②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学生在小组里积极自主地动手操作,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各小组对各自操作结果进行小结,然后派代表上台叙说。教师根据学生的解说,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学生边观看课件演示,边聆听其他学生的解说,做到在认真思考的同时,列出算式:16÷2÷4=?接着,学生说说把1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几份?学生根据演示图,看出了一共分成8份;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并操作: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现在每份几个?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经过创造性探究,列出算式:16÷(2×4)=?教师引导学生探索16÷2÷4=?与16÷(2×4)=?,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学生在自主创新的探究活动中,感悟出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知识点。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操作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内化知识,拓展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表象的理解。

二、内化操作经验,有效建构模型

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数学表象,数学表象又来源于直接的感性经验。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身通过操作活动获得感性的经验,并内化为数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夯实和丰富学生数学表象经验的积累,帮助学生把具体的实物与抽象的符号联系起来,不停留于具体直观思维,进行适度抽象,促使学生建立起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数学表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连续、流畅,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概念的深刻内涵,引发学生多角度寻求与数学意义相一致的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加法意义”时,多媒体屏幕呈现教材中的主题图,学生观察了屏幕画面,把画面中的纸鹤,以及小朋友的数量一一数了出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观察到画面内容。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以同桌为一个学习单位,从学具袋中拿出3根小棒,把每一根小棒表示成课本,或练习册、或铅笔,再分成两部分,如一部分一本课本,另一部分2本课本,分好之后再合并在一起,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着、叙说着,生1:“每根小棒代表一本课本,这是一本课本,这是两本课本,合并在一起后就是3本课本了。”通过分组操作,学生初步感悟加法的基本意义。教师利用多媒体屏幕出示1个,再出示2个,把这两次出示的合并在一起,要求学生数数屏幕上共有几个;同时,教师提出:“在这种合并中,可以表示什么?这种合并活动表示什么意思?”在观察与探讨活动中,学生强化了数学表象,生2:“可以表示小棒、练习册等实物。”生3:“这种合并活动是一种数与数相加。”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数量多少可以用数表示,合并可以用‘+’表示,根据这次操作活动,我们可以列出算式1+2=3,而这个算式中每一部分又代表什么意思?”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到强化数学表象,建立了数学符号,沟通了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将具体操作经验内化成抽象的数学经验。当学生再次用学具表示算式1+2=3的意义时,通过操作丰富表象经验,自主创新能力获得培养,已创造性地建构了完善的数学知识模型。

三、发展操作思维,深化模型建构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水平,精心准备操作材料,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紧密结合思维的指导,训练学生借助表象思考能力,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发展学生的操作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数学知识模型建构。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多媒体出示:制药厂生产一种药品,每盒每片12粒药品,药盒外包装标注3×4,你能猜出这片药粒是怎样排列的?在小组里合作操作中,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药片,动手摆一摆,小组一摆出横4竖3,列出算式:4×3=?,表示4个3相加;小组二摆出横3竖4,列出算式:3×4=?,表示3个4相加。教师提出:“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摆法?根据摆法写出相应的算式。”学生摆出横2竖6(2个6)、横6竖2(6个2)、横1竖12(1个12)、横12竖1(12个1)等排列图,并写出相应算式。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摆法操作活动,训练和发展了创造性数学思维,建构和完善了数学知识模型。又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学生借助摆小棒操作方法进行计算,创造性地探究出“破十法”“连减法”“倒减法”等计算方法。还如,教学“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利用一把长度不够,且刻度没有“0”的断尺,小组合作量量一张课桌面的长度,学生经过反复探究,不断动手操作,创造性地量出课桌面的长度。汇报时,部分小组采用“连加”方法;部分小组采用“拼尺”方法。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了思维的创造性,深化了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

在数学活动时空里,教师只有善于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设计、组织操作活动,拓宽学生操作技能视野,内化学生的操作经验,为学生创造开放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形成创新探究意识,有效地构建完善数学知识模型。

上一篇:卫生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友善,从微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