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余的弹性

时间:2022-08-19 07:09:02

盈余管理可以成为一种促进上市公司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财手段。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是在一定的盈余管理弹性范围内,根据盈余管理动因和具体目标采用针对性的盈余管理路径,客观上不会对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产生影响,且不会对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造成误导。可见,在这个层面盈余管理是“中性”的,具体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不是盈余造假,它是在合乎相关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大前提下,管理者对现行制度存在漏洞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另一方面,盈余管理存在一个弹性限度范围,它是适度盈余管理行为,不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也不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投资误导和扰乱资本市场秩序。

驱动因素

上市公司管理层为了避免亏损、避免退市、使管理者报酬最大化、操纵股票市场、少交税或延迟纳税等运用应计项目和构造真实交易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从目的性维度来看,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实施动机(见表1):

1.资本市场动因

资本市场驱动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影响股票定价。在公司兼并收购、发行股票等重要时刻,为了抬高股票价格,更有动机增加利润管理盈余,提高公司股票的定价。一方面,盈余管理焦点在于盈余的绝对值高低和持续时间。盈余越高的企业股价越高,盈利持续时间越长的企业股价越高。股票的价值应该等于其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和,而企业的利润恰恰是现金流的来源。当盈利超出投资者的预期,企业股票估值也自然升高。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盈余的趋势变化也是盈余管理的关注重点。上市公司管理盈余应首先报告正的盈余,避免亏损;其次报告盈余的增长而不是盈余的下降;最后报告盈余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而不是低于预测。

2.契约动因

契约驱动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使得会计数据满足特定条款标准。一方面,在很多经济契约的制定过程中,会设定一些重要会计指标,这也会使上市公司有动机在契约制定前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一些经过操控的财务指标,以便取得对其有利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经济契约一旦制定之后,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加工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以及契约的不易变更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对会计数据的依赖性,加大了盈余管理操作空间。这里又可以根据契约的性质大致分为公司内部委托契约产生的盈余管理和债务契约等外部契约引发的盈余管理。因此,利益相关者一般不会深度加工处理有关利润的详细信息,而只简单依靠诸如利润增长还是下降、盈利还是亏损等,对与其交易的公司做出判断,上市公司也就有动机管理盈余保持利润增长、实现盈利,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3.监管动因

部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还与规避管制等因素有关。其中又可以细

分为两大类:一是规避行业内的限制,如金融保险行业的混合业务经营限定;二是规避诸如强制分红或者是争取政府的税收政策扶持等。

当然,中国独特的经济环境转型及公司治理结构等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目前,在我国,为了规避证监会的制度管制、取得融资与再融资资格,以及保住上市公司的资质等是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此外,西方比较流行的激励理论与经济契约理论对于解释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能力非常有限。有了盈余管理的目标,接下来就需要对实现路径进行选择。

实现路径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在报告财务或安排交易中运用财务判断来改变最终财务报告。从盈余管理实现路径看,盈余管理可以区分为披露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见表2)。盈余管理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监管部门、税务机关、准则制定机构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但绝大部分的盈余管理关注着眼于对应计项目的操控(披露盈余管理)。然而,由于应计操纵程度受会计规范弹性空间所限,而且近年来监管机构对应计操纵的日益关注与监控,使得公司从应计利润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

1.真实性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Real Earnings Management)是通过改变企业真实业务活动的投资时间或其他财务决策等来改变报告盈余。真实盈余管理可以操纵不同的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来管理盈余,其主要目的获取特定的“会计产品”—符合盈余管理动机的报告盈余。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通常影响现金流量和当期盈余,有时也影响应计利润;它通常安排的真实交易可能会舍弃最佳的行动项目,而给企业带来真实的成本增加。较常见的真实性盈余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

(1)销售操控

通过提供暂时性的销售折扣来促进销售,提供价格折扣、放宽信用政策、增加分销渠道等暂时性促销活动会暂时增加销量,使得以后会计期间的销售额转移到本期,从而增加当期账面盈余。这类操控会增加实际的相关成本,其结果是导致单位销售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减少,边际收益下降。

(2)酌量性费用的操纵

通过人为降低酌量性费用增加当期盈余并减少企业当期的现金流出。酌量性费用是指费用开支额度与频数由企业管理层决定的费用,如广告费、研究开发支出、培训费、维修费等。这些费用支出通常不能立即给企业带来收益,使得企业盈余与真实费用支出不匹配,扭曲企业当期真实成本。

(3)生产性操控

企业可以进行过量生产提高当前盈余。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产量增加可以摊薄固定成本,从而减少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继而减少本期销售产品的成本,从而提高年度报告的利润。由于超量生产而导致部分成本当期不能得到弥补,经营活动现金流会低于正常既定的销量水平。

上述真实性盈余管理也发生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财务报告呈现微利的企业。在这里,微利企业是指其披露的盈余数字刚好超过盈亏临界点的企业。相关研究表明,中国A股微利上市公司在异常经营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费用、异常产品总成本方面表现异常,即微利企业存在通过暂时性促销、过量生产和减少酌量性费用来实现盈余目标的行为。可见,随着社会各界对盈余管理现象的广泛关注,企业管理当局进行披露盈余管理的成本增加,真实盈余管理比披露盈余管理更为隐蔽。

2.披露性盈余管理

披露盈余管理走的是政策非路线。披露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准则不禁止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手段(如会计选择、会计估计等)对盈余数字进行调节,通常只影响应计利润,而没有直接的现金流量影响。事实上,它通常影响的是会计盈余在各期的分布,而不影响盈余总额。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备了多变性、复合性的特征。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和方法,为广大投资者准确辨别真假会计信息、采取正确的投资决策带来了困难。

(1)利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例如,在金融工具准则中,对企业的金融工具如何划分就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在金融危机后,管理层通过将金融工具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工具时,可享受到来自股指上升带来的好处,即直接增加企业当年的损益。

(2)利用资产减值准则

例如,资产减值准则只是对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进行了限制,但并没有对流动资产的计提转回进行限制,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借此来操纵利润;商誉的减值测试要结合所属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进行,操作难度大,主观判断因素仍然占主导地位 ,这为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3)利用债务重组准则

例如,新会计准则将原来计入资本公积部分允许确认债务重组损益,这样的规定使债务重组收益的高低及其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加大,债务重组收益成为营业外收入的主要来源。

(4)利用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

例如,新会计准则规定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也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这样规定可能更符合经济实质的要求,但也为上市公司利用该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5)利用非货币易

例如,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时,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换入资产的成本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进行计量。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引入,拓宽了资产评估机构在这方面的业务范围,而评估结果往往是公司的整体利益、证券承销商、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利益集团不断博弈的结果。

上述盈余管理新方法既有披露性盈余管理,如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也有真实性盈余管理如利用债务重组准则进行盈余管理。实践中,它们都代表着盈余管理复杂化的演进趋势,只不过真实性盈余管理比披露性盈余管理更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实践中在进行披露性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性盈余管理的路径选择时,企业会权衡披露性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弹性空间,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实施更有效的盈余管理行为。

弹性空间

盈余管理是有一定弹性空间限制的,上市公司不可能无限度的进行利润操纵。所谓盈余管理弹性空间,主要是指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安全边际。在现实中,由于存在着会计准则、审计师和监管部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如果上市公司超出盈余管理安全边际来进行盈余管理,那么代价将是沉重的,并且有可能会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收益。

关于盈余管理安全边际的界定十分复杂。进行盈余管理其实是改变了企业的会计重心。会计信息是具有经济后果的商品,而盈余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会计信息,利特尔顿在《会计理论结构》中将其称为是会计的重心。会计的重心在会计学相关研究中迄今还是一个薄弱地带。实践中,不妨参考以下两种思路:

一是基于列举法的弹性空间定性判别(见表3)。在这里将盈余管理安全边际定性为发挥了积极作用的盈余管理,至少包括5种安全边际的边界标志;将超出盈余管理安全边际的非弹性空间定性为消极作用的盈余管理,至少包括4种非安全边际的边界标志。

二是基于在可控应计部分范围内进行的盈余管理作为弹性空间的定量边界。一般来说,企业的利润主要源于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刚性较大,企业不便对其进行操纵。企业的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说,不存在随意性将公司利润长时间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别是这种随意性体现在某些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上。

定量弹性空间主要有回归效应、约束效应和波动效应3个主要特性。首先,上市公司各期的操纵性应计部分加总起来会等于零。当期任何增加利润的做法一定会导致未来某个会计期间的盈余回归,即会降低以后某一或几个会计时期的报告利润。例如, 如果公司在 t–1 期低估了坏账准备,那么当客户在 t 期无法还款时, 就会使得公司在 t 期由于回归效应而出现利润的大幅度下降。其次,上市公司的净经营资产和应计部分都与它的经营活动存在一定的吻合度。当公司的应计部分和其经营活动出现不匹配时, 必然会引起审计师和监管者的注意。最后,当期的盈余管理会提高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和盈利状况的预期。提高上一期的利润一定会导致当期利润的“人为”下降, 因为这一举动抬高了当期利润的评价标准。上述回归效应、约束效应和波动效应共同构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定量测度维度,超出任一维度都将视为偏离了盈余管理的安全边际。

简言之,盈余管理可以成为一种促进上市公司资源优化配置的正能量。企业成长的生命阶段和发展需要决定了盈余管理动机的性质和实现路径,而盈余管理的弹性空间构成了盈余管理传递企业发展正能量的安全边际。特别要强调的是,盈余管理的弹性空间应该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发生的,是在会计法律法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的,根本目的是使上市公司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

上一篇:LOGIQ遥测系统 下一篇:企业管理成功秘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