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软条款的识别与防范

时间:2022-08-19 06:50:50

信用证软条款的识别与防范

摘要: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结算方式,但是,由于信用证具有单据与货物相脱离等特点,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信用证软条款进行商业诈骗,影响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文章结合信用证软条款实例进行分析,找出信用证软条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信用证软条款;陷阱;防范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一、信用证软条款的涵义及特点

(一)信用证软条款的涵义

所谓信用证软条款,也叫陷阱条款,是指在不可撤消信用证中规定有若干开征申请人单方面可随时解除付款责任主动权的条款,使得表面为不可撤消的信用证变成了实质上可撤销的信用证,通常这些条款的设置都很隐蔽,如果出口商审证不严,就会落入圈套,陷入被动。

(二)信用证软条款的特点

1.具有极强的隐蔽性

它往往条件苛刻又不易被发现,在国际贸易实践中,常常有受益人在接受了信用证并履约时,才发现有些条款极难执行,此时情况导致交易主动权完全被开证行及开证申请人控制,受益人无法自主掌握,从而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甚至可能使出口商落入钱货两空的陷阱。

2.极易改变信用证的不可撤销性

信用证软条款使受益人不能如期办理议付,或造成单证不符,实际上使不可撤销的信用证等同于可撤销的信用证。

3.信用证软条款的表达灵活多样

信用证软条款的表达形式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由开证人随意制定,难以被非银行专业人员所注意和理解,如果没有银行的提醒,受益人将很难发现这些陷阱条款。

二、信用证软条款的典型形式

(一)对信用证生效另附条件的条款

开证申请人要求开征行开出“暂不生效”的信用证,规定必须取得某种条件或某种文件之后该信用证才能生效使用。如待到货样经开证申请人确认后再通知信用证生效,或待进口许可证签发后再通知生效,或由受益人先提供履约担保书等。这样,信用证虽然已开出,信用证的主动权完全由开证申请人掌握了。如果受益人对此类软条款认识不足,急于发货,一旦货物的行情发生变化或因其他原因,申请人不愿接受货物,就会拒绝发出生效通知,以信用证还未生效为由拒收货物,致使出口商遭受损失。

(二)与货物单据有关的软条款

这类软条款规定某些货物单据要由特定的人来签署。这是信用证中最容易出现软条款之一。如货物检验证明或者货运收据由开证申请人或者授权的人签署,其印鉴由开证行核实方可议付。

例1,A certificate issued by the buyer’s representative Mr. Smith. His signature must be verified by Issuing Bank, certifying the quality to conform to the sample submitted on 15th July , 2012.(由申请人的授权签字人签发货物检验证明,签字样式须与银行预留签字一致)在此交易条件下,受益人将面临极大的风险。这等于把是否接受货物的主动权交给了开证申请人。一旦开证申请人想拒收货物或者进行压价,他将不会指派指定的人来签署单据或者延迟签字的时间,致使信用证逾期失效、单证不符等情况,造成受益人无法正常收汇,这一做法实际上是把信用证变成了可撤销信用证。另外,印鉴由开证行证实违背了银行不能参与交易、不介入实际履行合同行为的国际贸易惯例,也容易引发开证申请人和开证行相互勾结对受益人进行诈骗。

例2,中国D公司向也门某公司出口货物,以信用证方式结算。合同规定7月份交货,D公司在备货后几次向买方催促开证,对方一直拖到7月14日才开出信用证,信用证规定:装运期2012年7月31日前,交单之一是买方在亚丁收货证明。

D公司在7月31日装运,8月22日下午接到买方收到货物的证明文件。有关人员立即于当天赶在银行营业结束前将该文件送到议付行办理议付。但是银行审单后,不同意议付。原因为装运后22天办理议付,超过21天交单的限制。故信用证已经失效。

本案装运从大连到亚丁,两者相距6246英里,这个航程需要20天才能到达,等船舶到港靠岸,按序卸货,买方实际收到货物,最快也要两三天。进口方最快也需22天才能出具收货证明。即使本案中运用传真也无法在21天之内交单。由此可见,此类条款纯属陷阱条款,买方蓄意制造拒付条件。只要受益人接受类似条款,就等于跳进陷阱。

(三)故意使信用证条款与合同条款不一致

中国A公司与新加坡B公司成交一笔价值20万美元的毛浴巾合同,在收到信用证后,业务员进行了详细的审查,发现合同中规定货物尺寸为“13×30”,而信用证中却描述为“13×39”,主管该业务的外销员当即电告开证人要求修改此条款,该客户声称此错误为银行笔误所致,无需修改,只要实货与合同相符即可。当时考虑到该客户为老客户,以前从未出现问题,故并未再坚持要求修改。在货物于装运期内顺利出运后,将所有单据交送银行。开证行连续几次要求A公司“速洽客赎单”,此间负责该商品的业务员多次要求B马上赎单,但是B商以原来所发货物质量有问题为由,要求此批货物作降价处理。此时,才发现所谓尺寸描述错误纯系买方故意设置的一个圈套。出口方在接到类似信用证后,一定要仔细审查,在发现不符点之后,应马上要求对方通过开证行修改有关条款,即使是某些老客户也不例外,否则交单时单证不符,出口方的境地非常被动。有些因为市场行情的变化,不愿意再开立信用证、承担价格下降的损失,但是又不愿意承担违约的责任,于时就开立与合同条款不相符的信用证,在出口方要求修改信用证时,做出口头承诺,保证按时付款,出口方一旦相信,就会陷入进口方的信用证陷阱。

(四)前后矛盾的软条款

信用证前后条款相互矛盾,受益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单证一致、单单相符”。使受益人处于两难境地。执行一条便违背了另一条,使得受益人不得不违约。开证申请人可轻而易举地将履约保证金骗到手,一旦受益人受条件限制,无法将货物运回,则又成为申请人的囊中之物。受益人因自己违约而造成的损失将不能得到任何赔偿。如在转口贸易中,进口商要求出口商在来证上不要写明受益人,而有些国家规定产地证上必须写明受益人名称,否则不予签发产地证,因此,不管受益人如何制单,都不可能做到单证一致。

三、信用证软条款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开证申请人方面的成因

开证申请人可能出于保障交易安全,掌握信用证主动权或者为了欺诈在信用证中设立软条款。在国际货物买卖基础合同中要求受益人支付货物质量保证金、开证押金或履约保证金等,并在信用证中开立软条款,使受益人不能独立完成相符交单,在收取出口商预付的资金后,再利用软条款免除付款责任。信用证软条款也是开证申请人规避商业风险的手段,国际市场受汇率、国家政策、战争等诸多因素影响,不断发生变化,当国际市场出现不利于开证申请人的变化,如价格下跌,或当开证申请人是中间商,其下家毁约或者难以联系到下家时,开证申请人可以利用信用证软条款拒付货款,将国际贸易的风险转嫁给受益人。

2.开证行方面的成因

开证行是国际贸易买卖双方之间的一个中立体,提供信用证结算业务,尽管国际商会建议银行劝阻开证申请人在信用证中加设软条款,但UCP和各国法律都没有对信用证软条款加以禁止,银行开立软条款信用证并不违法,银行在处理信用证开证申请时还需考虑银行间激烈竞争。

3.受益人方面的成因

受益人是信用证软条款风险的承担者,但在收到含有软条款的信用证后,很多受益人并不提出异议,这使软条款信用证在开出后得以继续存在,也鼓励了开证申请人在信用证中设立软条款。受益人不对软条款提出异议有以下原因:有的受益人对相关业务并不了解,不能准确识别软条款,更难以揣摩信用证软条款可能给自己带来的风险;受益人在识别出信用证软条款后,可能轻信开证申请人的承诺,对信用证软条款可能给自己带来的损失抱有侥幸心理;国际贸易出口业竞争激烈,在很多领域中国际贸易的买方处于强势地位,为了应对竞争拉拢买家,出口商不惜承担信用证软条款可能带来的风险,接受带有软条款的信用证。

(二)客观原因

1.信用证机制自身存在着缺陷

信用证结算方式对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不平衡。在该机制下,卖方的权益受到了充分保护,而买方的权益没有受到充分保护。根据信用证的运作机制,卖方所承担的风险主要是因单证不符而无法结汇,而买方则要承担与货物有关的所有风险,其在付款之后获得的可能只是一堆文件。所以,买方在支付货款之后,力图获得关于货物的各种信息及对货物的现实控制权。然而,在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下,从卖方结汇到买方实际收到货物会有较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卖方欺诈买方,以劣充优,或根本就不装货,然后伪造相关的单证去银行结汇,对此,买方将很难获得司法救济。所以,买方试图在信用证中对卖方做出一些限制,以降低被卖方欺骗的可能性,起到维护自身利益的作用。

2.信用证国际保护相对薄弱

迄今为止,在能够检索到的文献中,没有看到国际商会对信用证软条款做出禁止的书面文件和资料。

四、信用证软条款的防范措施

信用证软条款严重损害了受益人的利益,对受益人安全收汇构成的威胁非常大。为了达到防范进口商利用软条款拒付或者诈骗的目的,出口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用证软条款所带来的风险。

(一)积极培养外贸人才

识别和防范信用证软条款,要求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国际贸易知识、从业经验、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随着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外贸经营权,从事出口业务,但同时,具有外贸知识和经验的外贸人才仍然缺乏。由于没有足够数量的、合格的外贸业务人员,一些不法进口商不断变换手法,利用信用证的软条款,利用部分外贸业务人员积极扩大出口的良好愿望和外贸人员相关知识和经验不足的弱点,骗取预付履约金、佣金、质量保证金或货款,给出口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加速培养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显得格外重要。

(二)做好资信调查,慎重选择交易对象

在选择贸易伙伴时,应避免选择诈骗多发的国家及地区、有严格外汇管制的国家、银行信誉不好的国家及地区的进口商。交易前,出口企业应加强对进口商的资信调查,了解进口商的经济实力及履约能力,尤其在知道对方为中间商时,更要确切地进行调查。进口商的信誉如何,直接关系到交易的成功与否,在实际业务中许多损失的造成就是由于出口企业盲目签约而忽视了进口商的资信。因此,通过资信调查,选择可靠的贸易伙伴,尤其对没有业务往来或往来很少的客户,必须做好资信调查,对资信不好的客户,要求加具保兑,是避免被欺诈或陷于被动局面的最佳途径。

(三)规范出口合同,重视贸易条款的拟定

贸易合同是开立信用证的基础,因此出口商在与进口商签订合同时,应该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规定严密、无懈可击的条款,以减少出现信用证软条款的可能性。即使开证申请人不按合同要求私自加入软条款,出口商也可以以合同为依据要求修改。在签定合同时,要力争客户同意由出口国的商检机构来实行商品检验。在对外贸易合同谈判及签署过程中,如果能争取到由出口国商检机构实施检验,不但可以方便出口企业,而且还可维护出口商的利益,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尽量要求进口商选择一些大的、信誉较好的银行开证

资信较好的银行一般很注意自身的声誉,会很严肃认真地对待信用证“软条款”的问题,相对而言,风险会小得多。

(五)认真审核信用证

出口方收到信用证之后,要认真、严格地审核信用证的各项条款,检查其中有无软条款,是否相互矛盾,或与合同不符,避免造成信用证的风险。一旦发现信用证条款与合同不符,应立即要求开证申请人进行修改。有些出口企业不进行审证,对银行的批注也不在意,等到交单时,才发现信用证存在着不能接受或不可能办到的条款,但为时已晚。因此,出口企业应加强审证工作,一旦发现软条款,应立即接洽开证申请人通过开证行修改或删除,同时规定修改的最后期限,若开证申请人对此避而不谈或拒不修改,出口方应声明终止履行合同,要求开证申请人提供有效的担保等,并在各种因信用证开立错误造成的损失得到有效处理之前,不急于发货,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德新.UCP600下信用证软条款的识别与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08).

[2]姜皓琪.信用证软条款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10).

[3]李海珍.信用证软条款实例在实训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工学院学报,2013(03).

上一篇:SGZ630刮板机减速器常见故障与预防 下一篇:“生源减缩”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