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减负”成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主旋律

时间:2022-08-19 06:38:10

如何让“减负”成为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主旋律

目前,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理念在全社会已经达到了共识,然而“减负”说起来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却非常困难。要想“减负”,我们首先就要找出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直挺起被压弯的腰杆。

一、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1.教师随意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

初中阶段的教育属于基础性的教育,在这个阶段教师没有必要在学习的难度上花费太多的精力,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然而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出于各种原因,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例如有些教师在讲授《生物的遗传》时,往往把教学难度不自觉地提高了,把不需要讲的遗传规律也讲了。初中阶段只需让学生掌握基因、DNA、染色体等基本概念,至于遗传规律的内容到高中阶段再学习。教学内容难度过高,导致成绩一般的学生很难跟上老师的脚步,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对这门课的信心和兴趣。那些少数能够跟得上教学进度的学生,由于把太多的精力放在难度较高的内容上,从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2.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效率低下。

在目前的教学理念中,有两大派别占主要地位,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一些教师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上拼命地向学生“塞”各种自己认为很重要的知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吃得过多而无法消化”,把生物课上成了“死物”课。另一种是完全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些教师认识到了以往传统教学观念的弊端,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把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学生,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学。殊不知,学生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在没有教师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放任自流。很多学生由于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东西,于是只能在课外加班加点,把落下的知识补回来,这样无形中又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负担。

3.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潜能得不到挖掘。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鲜明特点的能动的个体,他们在接受能力、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一些生物教师对于这门学科不重视,在备课时不愿花太多心思研究学生的特点,只是依照常用的教学模式来敷衍了事,这样就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被全面照顾到,一些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问题越积越多,学生学起来就越发吃力。这样,一些学生原本所具有的潜能也在教师的这种“一刀切”式的教学中被逐渐淹没。

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措施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基础、重能力。

学生要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首先要把基础打牢,生物学科当然也是如此。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物学习还处在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这个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打牢基础以后,再适当地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才更加科学。对于一些尚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他们“开一些小灶”,这样往往能培养出生物学科方面的优秀的人才。

除了重视基础知识以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等多种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围绕着所学的内容提一些问题,先不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听课。例如我在讲“心脏的结构”时,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1)如何分清心脏的前后左右?(2)心脏的四个腔是彼此相通的吗?(3)心脏的各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等到内容讲完后,很多学生可能就已经得出答案了,即使没有找到答案,但是经过努力思考的问题,在教师给出答案以后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并且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说不定还会得到很多比较新颖、具有创造性的答案。

2.教师要转变理念,提高学生能力。

如果教师不转变理念,即便实行了新课改、换了新教材,教师依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改革的工作是“换汤不换药”,这样必定会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生物教师要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倡导探究性学习,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与探究、积极动手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身边生活细节入手,收集展示丰富的图文资料:竹节虫的体形和竹枝、毒蛇体表的斑纹、变色龙的保护色等。这样能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学生能感到学得轻松愉快,大大减轻了他们学习的压力。

3.教师要转变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要真正转变角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之前还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并且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例如,在学习《血液循环》一节后,有少部分学生不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的血液成分变化,教师在课外就必须对其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这样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还做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教师要多开展一些课外生物实验课程。

相对于封闭的课堂,学生往往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更有兴趣。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尽量地创造条件,开展一些生物实验课程,这样不但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我让学生到校外调查农田或池塘生态系统,还让学生自做“生态瓶”,让学生在课外探究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等等,在课外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生物学科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一门枯燥难学的学科。事实上,在生物学科中,有很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只要教师观念正确、方法得当,生物这门课程根本就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生物是一种乐趣。因此,生物教师一定要在“减负”上多动脑筋,让学生卸下“包袱”,快乐学习。

上一篇: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正确应用 下一篇:有效生物教学所经历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