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电子书

时间:2022-08-19 05:44:56

再谈电子书

20多年前,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张电子报纸。3年前,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一款质地柔韧、可以卷起来的电子报纸。类似的电子报纸,今年初也出现在我国安徽。

今天当你走进书店,电子出版物的内容无所不含,从《红楼梦》到《大百科全书》,电子书的内容已涵盖各国文学、历史、地理、军事,涵盖风光旅游、卫生保健、体育运动……就如五彩缤纷的花朵,极大地丰富了出版园地。

不可否认,数字化已经进入我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包括出版领域,其势头锐不可挡,预示着21世纪出版业的方向和潮流。

电子图书不仅仅是纸书的电子版本,它能把声、光、动画等这些在纸书里难以包容的各种元素,整合起来一并传递给读者,特别是当它跟互联网连接起来时,其表现形式之丰富,信息容量之庞大,是纸书根本无法企及的。

由于电子书从稿件编辑到制版,整个流程全部在网上完成,大大节省了传统出版所耗费的时间,使出版周期和人工成本大幅下降。又因为它不需要考虑最小印量等成本限制,因此对学术出版的好处尤为突出。

2005年,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等单位,联合开发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学术期刊电子数据库,收入了国内学术期刊6642种,品种上占了同类期刊的93%,学术论文上占了国内学术论文的99%。绝大多数期刊,是从创刊号一直连续到今天最新一期――把上百年期刊的所有内容均囊括其中。

不到一年时间,这个电子数据库被国内外1.7万个机构、2600多万人使用,同时远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家机构,全年下载量已经超过1.2亿篇。

上海出版系统在1995年展示了电子书架:他们把收到的古籍全部数字化,读者想找哪一篇、哪一页,只要一点作者、书名,立马就检索出来了,就可以一页一页“翻看”。而之前,专家为研究一个问题,跑上海、跑浙江,到大连、到故宫,这里借一篇、那里借一篇,寻找资料的时间几倍于研究的时间。现在,小小的书架就解决了《二十四史》中的重要典籍。

据报道,一大批由国家主导的数字出版工程,正在实施之中。它们对全国出版业的数字化,起到的推动和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上书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就更可看出电子书的出现,是个何等巨大的历史性跨越。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书是刻在竹简上的。据传说,秦始皇每天要翻阅成吨重的竹简公文。后来,有钱人以轻软的缣帛代替了笨重的竹简和木牍。但穷人是用不起缣帛的,所以简牍和帛书共存了很长时间。再后来,有了纸张,又出现了“贫室用纸,富家使缣帛”的局面,据记载,三国到西晋时期,简牍、帛书和纸书三者并存。

很显然,纸书有着诸多的优越性,可并没有一下子被公众普遍接受,多数人还是习惯性地用木牍、竹简。于是,朝廷出面干预了,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楚帝下了诏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据考,简帛与纸书共存五百年之久,可见演变过程相当之长。

北宋庆历年间,毕发明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极大地加速了出书周期,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面积传播,是图书出版业的一大飞跃。该技术不仅传播到亚洲各国,还惠及了整个世界,就连圣经上都有这样的话:“印刷术给了传播福音的广阔天地。”

读书、藏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风尚。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收集图书,或抄录,或求购,或寻访,建立起自己的典籍收藏室。成千上万个代代相传的民间藏书家,为保存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藏书,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成了一种文化。

但进入21世纪后,纸质图书已不能再一统天下,网络的迅猛发展,使电子书成为国人阅读的新宠,国民阅读开始走入读屏时代。

为此,我们要感谢以王选教授为代表的科技人员,他们很早就开发了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的出版业告别了铅印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我们也要感谢那些研究汉字处理系统的专家们,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使中国人得以大面积应用计算机,享受电子信息时代的盛宴。

据统计,今天我国个人电子阅读终端已经超过了1.5亿,电子版的图书已经有30多万种上市,全国有1/4的读者阅读电子图书,读者群已经开始形成。

但从产业来讲,我国的电子书还处于雏形期。目前中国的出版产业规模有800亿到1000亿人民币。如果电子书市场份额能达到6%或者是10%,那就是几十亿、100亿的概念了。

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只要花费几千元钱,就能获得到一座“图书馆”!是的,个人拥有一座图书馆,这已经不是童话,而是指日可待的事了。而爱读书的朋友们出行时,也无须再背沉重的书,只需随身携带一张光盘就齐活了。

上一篇:质量认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下一篇:炒股论金:茶吧里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