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雕刻文化走进课堂

时间:2022-08-19 03:11:03

让雕刻文化走进课堂

【摘 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地域文化是很好的课程资源,要创造性地使用,突出课程特色,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雕刻文化;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强调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它具有开放性、地域性、主体性、合作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搭建语文教学通向学生生活实践的阶梯,善于捕捉地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并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了解家乡,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很长一段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尽人意,许多教师把教科书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概念局限于学科,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传授者”,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教”教材,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教材,而忽视了课程的生成性与构建性,使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中认识、理解抽象事物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吃力不讨好”的,因此有必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文化,在浓郁的氛围中感受文化。也就是说,教师要认识地域文化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并积极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曲阳,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是雕刻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曲阳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曲阳县晓林乡钓鱼仰韶文化遗址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青铜器等制品,因此曲阳自古便有中国“雕刻之乡”的美誉。曲阳的雕刻史就像一条闪耀着一代代艺人智慧之光的艺术长河,从古至今奔流不息。几千年来,雕刻文化在曲阳大地星火相传,人们用手中的铁锤和钢钎打造出浩如烟海的雕刻精品。这些都为我们曲阳的莘莘学子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在语文教育中,注重地方课程与教材建设,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曲阳石雕几千年的历史,她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是文化的纪录,也是一部曲阳人文史和地理沿革史。尤其是那些碑刻,填补了好多历史的空白,解答了许多史册上的疑惑。开发利用好本土资源,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依托得天独厚的雕刻文化资源,启动了“雕刻文化进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促进了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有效开展。活动中,我们有效利用雕刻素材,运用语言、实物、社会和家庭资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文化情景,丰富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亲历亲为,充分感受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一切,自然而然受到美的熏陶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充分了解学生,构建学习目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育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养水平及兴趣程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了解学生,从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参观雕刻厂,当学生面对石雕上那悲壮雄阔的历史场面,面对那些可歌可泣、生灵活现的英雄人物,面对那些今人惊叹、玲珑剔透的石雕装饰的时候,无不为之动容,为之骄傲。在活动中学生对雕刻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感悟到了雕刻技法的精湛、人物形象的丰满,衣饰的清晰、造型的美观,接受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涵养他们的家园意识。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精选学习内容,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活动中学生们搜集大量有关石雕艺术的图片、新闻报导,积极参加我县每年一度的雕刻艺术节,了解石雕艺术的发展及风格流派,主要传承人及成就,在活动中加深对雕刻文化的了解及热爱,加深对自己生活的家园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在了解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欣赏石雕作品,抒写心中感想”“寻访雕刻厂,感受石雕发展”“探究曲阳石雕艺术”“我爱家乡,我爱曲阳---家乡石雕艺术介绍”等等。调动各种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学习中学生对家乡的雕刻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锻炼了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收获颇丰。

总之,在“雕刻文化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搜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突破了书本与课本的局限,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他们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与人物对话,与艺术对话,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培养了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了语文素养。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下一篇:浅谈合作学习教学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