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预注浆技术在朱集主井井筒基岩破碎带的应用

时间:2022-08-19 01:12:53

地面预注浆技术在朱集主井井筒基岩破碎带的应用

摘要:淮南矿业集团朱集矿主井在掘进过程中遇到基岩破碎带,该破碎带在距地表400~442m的位置。由于破碎带厚度大且含水丰富,采用地面预注浆加固破碎带岩体,使用分支孔对注浆孔进行施工;根据注浆深度、段高的划分、注浆压力等确定注浆量。在地面预注浆施工技术应用后,朱集矿主井破碎带堵水率达到99.2%,起到了很好的加固堵水效果。

关键词:基岩破碎带;地面预注浆;注浆压力;堵水率

中图分类号:TD265.47文献标志码:A

[WT]文章编号:1672-1098(2012)04-0034-04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重点资助项目(KJ2011A099)

作者简介:韩晓静(1987-),女,河南洛阳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结构工程。

随着矿井开采规模的加强和开采深度不断加深,在巷道掘进中经常遇到破碎带的岩体,当岩体发生破碎时,岩心破碎致使岩层失去坚固性异常松软,巷道变形较大,支护困难。而且地下含水层多,在遇到破碎岩体时,井内会大量涌水,严重影响煤矿安全建设和生产。采用地面预注浆技术一方面可以对破碎带的基岩进行加固,同时又能提高了井筒注浆堵水的效果。

1地面预注浆技术

地面预注浆技术是指当井筒通过较大的裂隙含水层或流砂层时,在井筒开凿以前,用钻机沿井筒的周围钻孔,然后将配好的浆液靠设在地面的注浆泵经过各注浆孔注到地层内的裂隙或孔隙中充填固结,在未开挖的井筒周围形成不透水的注浆隔水帷幕,最后再进行井筒开凿。

地面预注浆技术优点有:①全部工作均在地面上进行,工作条件好、效率高、钻进速度快;②可以根据裂隙方向布置钻孔,钻孔偏斜影响小,且钻孔、注浆工程量较小;③钻孔和注浆工作可在井筒掘进前进行,不影响工程进度,可连续施工;④使用生产效率高的大型钻机使注浆孔孔径加大,钻孔可以交叉更多的含水层裂缝,提高充填效果;⑤不需修筑止水垫或预留保护岩柱,避免了注浆时止水垫跑浆等复杂情况的发生;⑥注浆效果可以从后期注浆孔和检查孔的涌水量直接观察到。地面预注浆堵水主要适用于井筒穿过厚度较大的裂隙含水层,或含水层厚度不大但层数多并与不透水层互层,或多层裂隙含水层,或大的断层构造带加固,一般要求预计涌水量超过100m?/h时采用地面预注浆。

2工程水文地质概况

淮南矿业集团朱集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境内,该区域地质构造位置属华北板块南缘,东起郯庐断裂带,西至阜阳断层,北接蚌埠隆起,南以老人仓―寿县断层与合肥坳陷相邻。煤田构造形式为近东西向的对冲构造盆地,南北两侧均为推覆构造组成的叠瓦扇,盆地内部则为较简单的复向斜构造。南北边缘发育走向逆冲断层,内部发育北―北东向正断层。

多为花斑状泥岩、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上部风化较强烈,岩芯较破碎,下部岩芯较完整。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富含水和瓦斯。瓦斯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3地面预注浆方案

3.1注浆深度及段高的划分

主井断层破碎带的加固范围400~442m。为使浆液渗透均匀,注浆段长不宜太长。岩体注浆一般采用5m左右的段长,在孔口附近可采用2~4m的段长。注浆段高原则上采用小段高,这样可以缩短钻孔的暴露时间,避免塌孔等事故;另外,采用小段高便于把注浆压力集中于泥质断层破碎带的软弱层面上,浆液呈挤压、脉状扩散,以达到改良泥质软层物理力学性能的目的。

采用小段高,定量注入单液水泥浆进行加固。当井底为含水层时,为防止井底涌水,注浆深度应大于10m以上。当注浆深度较大时,由于各土层的裂隙发育不同及静水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所以,在一定压力下浆液扩散距离不相同。上部扩散远,下部扩散较近;大裂隙扩散远,而小裂隙扩散近,应采用分段注浆。而主井断层破碎带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先注粘土浆,再注入水泥浆。水泥浆注浆加固段高原则上10~20m一个段高,以不塌孔和埋钻为原则。

3.2固管注浆段造孔

在注浆施工中,依据注浆的目的不同及注浆地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钻孔方法及钻孔要求。

主井地面预注浆钻孔分两级结构。

开孔直径191mm,钻进至套管深度382m,下入直径168mm套管;套管以下用直径130mm钻头钻进。

井筒直孔固管段终孔偏斜率不大于0.2%,注浆段终孔偏斜率不大于0.5%。

为防止钻孔偏斜,在钻进过程中,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注意钻具的同心度与垂直度,根据岩层软硬的变化调整钻压、钻速,保证钻具呈垂直状态。

固管段表土层段采用牙轮钻头钻进,直孔钻至382m。护壁管中用单液水泥浆固管;养护后换 130mm牙轮钻头,无芯钻进至终孔。朱集矿主井地面预注浆,共完成固管安装2292m,完成注浆段造孔4018m。

3.3分支孔施工

因断层破碎带加固的需要,在382~442m增加了6个分支孔。1#孔在完成全孔注浆任务后从382m开始到442m,先向2#孔施工一个分支孔,注浆结束后再向6#孔施工一个分叉孔,注浆结束后完成注浆任务;2#孔在全孔注浆结束后从382m开始到442m,向3#孔方向施工一个分支孔,分支孔注浆结束后完成注浆任务;4#孔382m至1028m注浆结束后,在382m开始定向至442m结束,向3#孔方向施工一个分支孔,分支孔注浆结束后完成注浆任务;5#孔在382~1028m注浆结束后,从382m开始先向4#孔方向施工一个分支孔,注浆结束后再向6#孔方向施工一个分支孔,分支孔注浆结束后完成注浆任务。各分支孔终孔落点均在相邻两孔442m中间部位附近,满足偏斜要求。

3.4注浆压力

注浆压力是浆液在地层中扩散的动力,它直接影响注浆加固效果,但是注浆压力受注浆地层条件、注浆方法和注浆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注浆压力高有利于浆液更好地注入地层,增加浆液的扩散范围,能使浆液中水分更快、更多地析出,而使结石密实、饱满。如果注浆压力过高可使浆液过度脉状扩散和浪费,会使建筑物地基固结不均匀,使得受力不均,产生不均沉降。

选择注浆压力要综合考虑土层的埋深、孔隙度及静水压力等因素。目前注浆界还没有统一的计算标准,但主要遵循随注浆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原则。一般来说,注化学浆比注水泥浆时的注浆压力要小得多;浅部注浆比深部地层注浆压力要小;渗透系数大比渗透系数小的地层注浆压力要小。

由于是对断层破碎带进行堵水加固,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所以式(1)可确定终压为静水压力值的2.5~3.0倍,且根据注浆施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3.5注浆材料与配比

注浆材料也称浆液,它是注浆成败的基础。注浆材料之所以能起到堵水和加固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注浆材料在注浆过程中发生由液相到固相再转变成结石体的结果。

断层破碎带堵水注浆以粘土水泥浆为主,加固以单液水泥浆为主,并注入部分塑性早强水泥浆(主要成分水泥、粉煤灰、早强剂、塑性剂)。

塑性单液水泥浆比常规的单液水泥浆吸水率低,悬浮性好,早期强度高,可以适当提高注浆段高,减少重复注浆次数,提高施工效率。具体单液水泥浆配比如表1所示。

3.6注浆量

浆液注入量根据浆液有效径向扩散距离和注浆段平均裂隙率,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利用式(2)计算得:断层破碎带加固应以水泥浆为主,少量多次方式注入,防止浆液扩散过远,每次注入量以30~40m?为宜,达不到加固效果时,应采用多次复注的方式,单液水泥浆液注入量为1873m?,其中注入塑性单液水泥浆500m?。

4注浆堵水效果

4.1注浆结束标准

主井破碎带加固注浆,单液水泥浆加固注入量实行定量控制,达到设计的注浆终压(静水压力的2.5~3倍),终量不大于60L/min,并继续以同样的压力注入较稀的浆液20min以上。

4.2注浆效果

井筒剩余涌水量和注浆堵水率是检验评价注浆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注浆质量检查孔的压水试验来预计井筒剩余涌水量和注浆堵水率,进而定量评价井筒注浆效果。主井注浆工程对3#孔382~705m段进行了压水试验,试验成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计算结果,结合主井其它段注浆结果计算,主井井筒涌水量为2.26m?/h。

矿井井筒涌水量的预计一般采用稳定流完整井承转无压井的裘布依公式计算出的涌水量作为参考水量。主井井筒地面预注浆工程设计钻孔6个,浆液注入量22118m?,钻孔工程量6310m。实际完成钻孔6个,浆液注入量224606m?,注入11.2%;钻控工程量6331.1m,共增加浆液注入量2488m?,全井筒平均注入量达到38.1m?/m时,该井注浆后注浆段井筒剩余涌水量预计为2.26m?/h,达到小于4m?/h的质量标准,与注前井筒检查孔提供的基岩段井筒涌水量297.57m?/h相比,堵水率达99.2%。压水试验后,进行了局部复注和全孔封孔,进一步提高了井筒注浆堵水的效果。

5结论

通过在工程的成功应用,证明了采用地面预注浆技术对破碎带基岩进行处理,技术上是可行的。不仅很好的对基岩破碎带进行加固,基本消除了掘进工作面突水、大涌水量等隐患,同时又能提高井筒的堵水效果。为相似条件下基岩破碎带的加固处理开辟了新途径,并且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斌.地下工程特殊施工[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30-36.

[2]黄德发,王宗敏,杨彬地层注浆堵水与加固施工技术[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142-148.

[3]刘佑荣,唐辉明.岩体力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58-79.

[4]陈轲,王曾光.地面注浆堵水技术在矿山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矿山工程,2009,38(1):35-40.

[5]董方庭,姚玉煌,黄初,等.井巷设计与施工[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260-268.

上一篇:我国网络银行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基于Matlab采空区自燃“三带”数据处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