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岗计划解读我国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

时间:2022-08-18 10:11:57

从特岗计划解读我国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

摘要:发展农村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而教师补充机制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逐渐失灵,并暴露出很多弊端。“特岗计划”的实施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开启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研究从原有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存在的问题出发,剖析问题产生原因,论述特岗计划对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之处,以期能为我国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

关键词:特岗计划;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66-02

一、原有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问题

1.农村教师来源的单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教师的补充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师范院校成为教育系统的嫡系部队。师范院校按照下达的计划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派到最需要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去任教,这成为农村教师补充的唯一途径。农村教师来源的单一导致了以下问题:就师范院校本身而言,因为囿于教师培养,严重限制了师范院校的综合发展;就农村教师补充来说,教师输出被垄断,师范院校竞争意识淡薄,补充教师的素质难以保证。

2.强制性分配制度。“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这种强制性制度安排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补充提供了稳定的数量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这种安排也暴露出其弊端:第一,强制性安排使教师缺少选择权利。政府为师范生提供助学金,定向招生入学,再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二者构成一次性“买断”关系,补充教师的选择权利少。第二,补充教师承载城乡二元制造成的差距,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农村教师自身所承载的由城乡二元体制带来的种种差距,为想通过调动、改行、跳槽以求改变农村教师身份和离开农村的教师提供了心理动力,成为农村教师流失的制度根源。

3.教师准入制度不严格,教师质量难以保证。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影响着教师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教师队伍的构建模式,直接关系到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原有农村教师补充中,在教师准入制度本身和实施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认定过程缺乏公信力。对农村教师较直接的影响是对在校师范毕业生直接实行教师资格认定,缺乏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测试和有力的监督机制。第二,资格考试不科学。教师资格认定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标准,师德方面的要求更显薄弱。实行的书面考试成绩加面试成绩和师范毕业生直接认定的做法很难体现出对教师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考查,使得考核标准失去客观性、统一性。

二、原有教师补充机制失灵的原因

1.财政因素导致农村师资供需不平衡。从1985年起,国家开始实行基础教育的“分级负责,分级管理”。之后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制度。2005年义务教育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但教师编制管理及工资发放主要还是由地方政府负责,尤其受制于县级财政。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县为压缩财政支出,有编不补,宁愿低薪聘用代课教师或合并班级,也不愿接收师范毕业生。政府缺位使农村教育对教师的一些需求既被阻隔在计划体制(入编)之外,也没有纳入教师人才市场来进行补充。

2.高等教育改革对原有教师补充的冲击。从1997年开始,高等教育推行成本分担、缴费入学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师范院校相继实行并轨招生,原先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实行收费上学,师范生由公费转为自费;相应地,师范生服务教育的义务性规定也随之取消,面向农村定向招生和分配的政策不复存在,师范生开始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然而,由于教师人才市场并未完全建立和开放化,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对教师的巨大需求被地方政府关闭在市场之外。师范院校毕业生“出口难”,师范生面向农村就业“进不去”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原有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造成了很大冲击。

三、特岗计划对农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创新

1.按需设岗,保证农村教师供需平衡。特岗计划充分考虑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人员编制情况等因素,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需设岗,继而保证了农村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一方面特岗计划对申报县的在校人数、核定的编制数、实有教职工数、按编制标准应补充教师数以及教师自然减员数进行了科学统计;另一方面对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的留任情况也做了详细的调查。这对农村教师数量的及时补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使“有编不补”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2.针对性强,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地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的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的现象,有些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拿到了高学历的文凭,但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非所用,还是不能解决部分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特岗计划针对结构性矛盾,补充缺乏教师,可以逐步解决专任教师学科分布失衡、学科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3.双向选择,放宽补充教师的选择权利。相对于原有教师补充机制中的强制性安排,特岗教师具有双向选择的权力,这种双向选择主要表现在岗位申请和聘期结束后的工作选择问题上。在岗位申请上,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岗位,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在聘期结束后的工作选择问题上,特岗计划也充分考虑了特岗教师的自主选择权。对于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老师,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今后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特设岗位教师。对重新择业的,要为其工作岗位提供条件和必要的帮助。

4.以合同编制绕过编制障碍。编制紧张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的最大难题,由于地方经济发展限制,“有编难补”和“空编难补”的问题还很突出。特岗计划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通过合同方式来规定补充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绕过了编制障碍,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的重要改革,可以做到在不突破原有编制管理格局下发挥政策的最大灵活性。

5.考试和准入制度紧密相连。原有教师补充机制中,教师的准入制度不严格,考试和准入没有有机结合,造成补充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到农村教师队伍的水平。特岗计划通过教师资格的认定和严格公正的考试,将考试和准入制度紧密相连,保证了补充教师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阮成武,李子华.新中国农村教师培养制度:历史、现状与未来[J].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2009,(10):57.

[2]杨随军,蒋泓洁.对我国当前教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17.

[3]成轶.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分析与建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张健龙(1988-),男,河北省张家口市,研究生在读,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赵利曼(1987-),女,河北省新乐市,研究生在读,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

上一篇:对落实新闻教育时代性、实践性的探索 下一篇: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