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性”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翅膀

时间:2022-08-18 10:10:26

“主动性”为小学数学教学插上翅膀

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运用等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去创造数学;引导学生利用抽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躬身向下,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是哪种法,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必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那种自上而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早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实际。随着学生接触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接触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学生需要教师与自己一起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与世界,需要教师从主观上给予他们尊重与信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板书,我不喜欢站在讲台上,我喜欢走到教室中间,与学生一起去获得新知。在课堂教学后,我与学生一起就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谈谈课堂教学时的感受,这样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发现学生学习难点。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达到双方互相信任。

二、多种手段,营造爱学、想学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坚持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的基本技能,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先通过口算得到如下等式:8÷4=2;80÷40=2;800÷400=2;8000÷4000=2然后提问:这4道题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同,为什么除得的商都是2?这时,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新课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2.架构个体空间,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是个体,因其年龄、智力、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架构个体空间,才能保证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个体空间首先要包含存疑的空间,存疑是促使学生学习新知,探索未知的力量,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有什么样特点的数才能被3整除呢?在学生有了疑问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举例验证、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自我总结。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其次要包含讨论的空间。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争论,这时候,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判断对错,而应让学生在讨论中收获新知。如在《长方体正方体》学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正方体是不是长方体”。学生由于受到直观感觉左右,多数同学会认为正方体不是长方体,另有少部分经过稍微思考的同学有一个隐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便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找出各自观点的支持的理由(其实也就是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同点和不同点)。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从直观感觉进入理性思考,慢慢发现了正方体确实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长宽高都相同)。这样学生就在讨论中找到答案。

最后,个体空间还应包含存异的空间。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想是错误的。学生个体有差异,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看到与自己的解决思路不一样的方法时,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打击,而是要在思考后,进行鼓励与判断。如在教学6+7=13时,我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不同的想法,结果学生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解题思路,学生甲说:因为6+6=12,7比6多1,所以6+7=13;学生乙说:因为7+7=14,6比7少1,所以6+7=13。学生打破了常规“凑十法”思路定势,创造性地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里不但体现了思路的开放性,同时也是分类思想的渗透,并且渗透了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的价值观。

三、授之以渔,培养能学、善学的主体能力

“授之以鱼,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渔,则人享之不尽。”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获取知识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与规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要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来安排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地使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不仅在讲新课时要以新带旧,还要指导学生平时复习,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是我们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为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适应各自需要的、和个人水平相一致的探索机会,从而真正并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现数学教学的魅力。

上一篇: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下一篇:略谈新课标下的英语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