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地区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育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时间:2022-08-18 09:35:21

鲁中地区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生育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摘要:以多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为试材,研究其在鲁中地区的适宜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产量和穗数先增后减,穗粒数逐步递减;随播量加大,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2011~2012年度气候条件下,最适宜播期是10月7日,济麦22最适播量(基本苗)是180 万株/hm2,泰农18是240 万株/hm2。

关键词:小麦;播期;播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2.1+10.4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5-0042-04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越冬前积温偏高,造成小麦冬前旺长现象较为严重[1];同时,播种量偏大现象在山东省普遍存在,这些因素导致小麦冬前群体过大,个体发育较差,抗寒和抗倒伏能力下降,进而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关于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由于地区间的生态条件、品种特性、气候因素、试验设计不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试验选用鲁中地区种植的多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为试材,研究播期播量对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以找出最适播期播量,为小麦的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与试材

本试验于2011年9月25日至2012年6月15日在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西申村进行。地片南北长162 m,东西宽16.8 m,面积2 722 m2。地势平坦,黑褐土,水浇条件好,土壤有机质24.5 g/kg,碱解氮100 mg/kg,有效磷25.3 mg/kg,速效钾181 mg/kg。选择主推多穗型品种济麦22和示范推广大穗型品种泰农18进行试验。

1.2试验设计

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副区为播量。小区长6.5 m,宽2.4 m,面积15.6 m2,重复3次,小区之间纵向间隔0.5 m。播期设5个水平:9月25日(A1)、10月1日(A2)、10月7日(A3)、10月13日(A4)和10月19日(A5)。播量(基本苗)各设小、中、大3个水平,济麦22:90万株/hm2(B1)、180万株/hm2(B2)、270万株/hm2(B3);泰农18:120万株/hm2(C1)、240万株/hm2(C2)、360万株/hm2(C3)。每畦手工条播小麦8行,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1.3调查方法

苗齐后,在小区内选择代表性地片(4行×1 m)用红色8号铁丝段进行定点,以保证每次调查数据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叶龄调查采用黑色油性记号笔标记,每小区标记5株。成熟期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3个点,调查穗数、穗粒数,实收4.8 m2折算单产,室内测定千粒重。

1.4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处理数据和作表,用DPS v7.05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前三个播期因气温高6天左右即可出苗,后两个播期需8~9天才可出苗。12月14日统一进入越冬期,该年度冬季极端低温天气少,冻害较轻,各小区基本带绿越冬。3月

2.2不同播期对小麦冬前叶龄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播期越早,冬前0℃以上有效积温越多,主茎叶龄越大。该年份冬前积温偏高,截至12月14日,五个播期的冬前0℃以上有效积温分别较常年偏高26.3、30.8、49.9、44.1、41.6℃。从叶龄看,以10月7日最适宜(647.3℃),叶龄6.6片,符合6叶1心冬前壮苗标准;播期早于10月7日,容易产生旺苗,造成群体偏大。

2.3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1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方差分析F测验结果(表3)表明,播期播量及其互作对济麦22和泰农18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有影响,趋势一致。其中,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影响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影响差异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两者互作对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为极显著,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2.3.2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新复极差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播期和播量对两个品种影响趋势基本一致。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随播量变化趋势相同:公顷穗数随播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播量增加而减少。产量的变化趋势因播期不同而不同:A1播期下,产量以小播量最高,随播量增加而减少;A2播期下,产量以中播量最高,小播量次之,大播量最小;A3播期下,产量以中播量最高,大播量次之,小播量最小;A4和A5播期下均是以大播量最高,随播量增加而增加。

同一播量下,产量和穗数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因播期和播量互作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未作具体分析。小播量处理下,产量和公顷穗数均以10月1日最高,即:A2>A3>A1>A4>A5;中播量处理下,产量和公顷穗数均以10月7日最高,即:A3>A2>A1>A4>A5;大播量处理下,产量和穗数以10月7日最高,即:A3>A2>A4>A1>A5。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中,公顷穗数起主导作用。

通过播期和播量的共同作用,济麦22和泰农18的产量最优组合均为10月7日播种的中播量,即:济麦22为180 万株/hm2、泰农18为240 万株/hm2。

2.4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

通过表5可以看出,两个品种的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均呈高度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粒数两个品种不同:济麦22产量与穗粒数相关性很低,泰农18产量与穗粒数呈弱的负相关。进一步表明,在适宜播期内采用适宜播量实现群体调控的理想状态且保证适宜的穗数是高产的基础。

3讨论与结论

3.1适宜的播期和播量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不但直接影响小麦产量,而且对小麦群体质量影响也较大,进而影响到小麦的抗寒、抗倒伏等稳产性状[8]。本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济麦22和泰农18两个品种的影响趋势基本一致,即:播期对产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影响较小。随播期推迟,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两个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均以10月7日最高。穗粒数随播期推迟减少,但差异较小。从播量上看,播量越大,单位面积穗数越多,穗粒数、千粒重越小;且不同播期要求的最适播量不同,早播应减少播量,晚播应适当加大播量来增加群体。通过播期对产量和其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在产量构成三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是主导因素,决定了最终的产量,这与周晓虎[9]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因此,生产上无论是大穗型品种还是多穗型品种,均需要在调整播期和播量保证群体的前提下,通过拔节期水肥管理提高分蘖成穗率(以大穗型品种更加明显)和增加每穗粒数,并通过灌浆期叶面肥的喷施增加粒重来提高产量。

3.2该年度是暖冬年份,五个播期冬前积温均较常年偏高,以10月7日播种冬前积温最适宜,叶龄为6叶1心,符合壮苗标准,这与实际产量结果相吻合(产量10月7日播种的最高);9月25日和10月1日播种的小区均出现冬前旺长,产量不及10月7日播种的。2012年2、3月份该区平均气温分别较常年偏低1.6℃和1.2℃,导致返青期较常年偏晚7天左右。幼穗分化时间延长,利于形成大穗多粒,统计发现两个品种的穗粒数均较常年偏高1~3粒。

上一篇:TD―LTE网络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分析 下一篇:恶劣环境下DX―200发射机电源系统稳定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