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8-18 04:27:24

《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应用研究

摘要:《数控编程加工》是数控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设备较多且价格昂贵,十分适合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方式。该文利用已建成的《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以型腔加工训练一为例,展示了教师运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学生运用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对教师助教、学生助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控;教学资源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1-4903-03

1 概述

《数控编程与加工》是数控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设备较多且价格昂贵,十分适合开放式的网络教学方式。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建设了《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如何将教学资源库有效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根本目的,该文以一个课题为例展示了教学资源库应用的过程。

2 《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结构

《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基于课程内容而建成的,横向覆盖了课程的内容,纵向提供了文本、动画、视频、图纸、课件等素材,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给学生。该教学资源库的结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模块,如图1所示。每个模块下设相应的子模块。图2是已建成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资源库的整体情况,包含了前面介绍的各个模块,并已经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3 《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实例

本文以《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中的一个课题——第三模块项目5:型腔加工训练一为例,来展示教师运用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学生运用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的过程。

除表1中列出的资源外,教师还可参考教学方法与手段模块中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根据教学评价模块中的各项评价手段对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评价;另外还可运用课程资源模块中的各种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充分发挥各种层次学生的最大潜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4 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工作,而《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是建设的根本目的,旨在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实践表明,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对教师助教、学生助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何保证教学资源库中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实时更新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2.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评价改革。

3.了解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团队、实验实训设备、数字化教学资源、工学结合教育平台资源等。

4.掌握课程建设评价,包括课程的主要成效及特色。\&\&2\&课程设置—课程标准\&1.掌握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

2.明确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三模块: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技能训练

项目5:型腔加工训练一

任务1:型腔加工工艺分析

(1)零件图及毛坯的分析

(2)加工工艺分析

(3)零件定位与装夹

(4)刀具和切削参数的选择

任务2:数控编程

能够手工编制较复杂的型腔加工程序。

任务3: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和零件加工

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基本操作,能够运用数控加工程序进行复杂零件的型腔加工,并达到如下要求:

(1)尺寸公差等级达IT8级

(2)形位公差等级达IT8级

(3)表面粗糙度达Ra3.2μm

任务4:质量检测和评分

能够使用常用量具进行零件的精度检验,按考工标准逐项评分。

3.了解课程教学建议,含课时分配建议、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建议等。\&\&3\&教学内容—选用教材、教学计划\&1.根据教材内容制定授课计划。

该课题是教材《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实训与考级》(主编:陈海滨)中的内容。

2.授课计划中本课题的安排,安排在第四学期。

参考文献:

[1] 胡俊平,朱如鹏.《机床的选用与保养》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81-84.

[2] 华红芳. 《机械制图》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制作[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5):69-72.

[3] 陶永兰,刘笑羽,刘广武. 机械基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8):67-69.

[4] 张思达,陈春蓉. 动态教学资源库建设[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9):18-20

[5] 周立元,徐云,李海金. 基于课程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0(3):48-49.

[6] 邹俊艳. 如何进行《工程制图》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C].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论文集,2007(8):542-544.

上一篇: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实践 下一篇:Access课程教学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