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爱国主义在国防教育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8-18 04:08:38

浅论爱国主义在国防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爱国主义是国民对所在国家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与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不断丰富其内在的涵义,这也不断丰富了国防教育的思想内涵。本文通过对高校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阐述,提出要正确认识爱国主义在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全球化条件下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爱国主义 国防教育 家国天下 认同

[中图分类号]G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99-02

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爱国主义是国民对所在国家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爱国主义是学生国防教育的灵魂,通过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可以很好地增加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在国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家国天下”传统的爱国主义构成

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的爱国主义,是人类在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祖国依存关系的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是十分重要的概念,通过对家的自然情感的引入来引导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近代随着我国从一个封建的帝国转变为一个民族国家,民族认同成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内涵。学校教育也随即成为国家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实施场所。

自宋以来,国家的士阶层就很注意塑造国民的爱国主义和一种民族认同感,这虽与当时的王权受到一种外族的威胁有很大的关系,但却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之上,即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伦理观念的重要载体,是日常生活伦理过渡到国家认同的重要中介。例如“忠孝”,所谓“孝”是晚辈对长辈尊敬和照顾,它是维护一个“家”的重要纽带,通过“孝”的文化,代际之间获得一种相互的关照,找到了自身的“位置”,同时也对自身做出了安排,这种安排是主体获得一种身份,找到一种归属感的方式。通过“孝”的行为,家庭成员相互认同,从而构建了主体存在的“世界”。而“忠”正是这样一种体验的延展,使得“国”对于主体有了现实的“体验”,这就是“家国”。“忠”作为维护这个扩展了的“世界”的纽带,将群己的张力维系于一种现实的伦理体验中,从而有了“为大家,舍小家”的抉择。

在传统文化范围内,“家国”的同构为塑造一种爱国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人的爱国行为之所以高尚,正因为它是一种个人体验的升华,是一种勇担责任的体现,而这种责任更多的是“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照。

二、近代的“民族国家”

爱国主义的教育就是要完成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取得很大程度依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一种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这种认同感的自觉又有赖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传授和学习,通过对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入探讨,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当代国防教育的思想内涵。

当代国防教育的基本内涵主要是捍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与传统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天下观不同,现代“国家”的观念有其明确的领土边界和意义。所谓领土边界是指一个国家领土的大小,作为一个数量的相对概念,它的含义与传统观念上“国家”的扩展的最大不同是它有了清晰的边界指称,这种地理学的概念,更多的是将“国家”作为一种实体,而不仅仅是观念的从“家”到“国”的扩展。

作为这个国家版图上的公民,他们享有共同的权力和义务,通过共同“契约”式的认同来构建一个国家的概念。这种国家的概念更多的是按照一种“民族的认同”的方式来构建的,通过“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以及习俗等等来构成一种认同的共识,在一定范围内为实现商品贸易创造条件。同时随着商品贸易的发展,人的流动性的加强,居住者也从属民转化为了国民或公民的身份,享受平等的权力与责任。

在外来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和统治下,我国被迫卷入了国际资本市场,随着帝国主义殖民进程的深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在寻求国家独立民族的进程中也开始了向现代国家体制的转型。“国防”除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以外,与反抗外敌入侵,寻求国家的独立解放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寻求国家的独立自强同时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民族认同中最重要的思想内涵。

中国近代民族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建构在国家独立自强的寻求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强大的追求之中,一百多年的受侵略受压迫和反抗的历史构成了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集体记忆,是我们当代国防教育最重要的思想材料。

三、全球化条件下的“认同”

“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的认同,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在的涵义,这也不断丰富了国防教育的思想内涵。

国防教育是按照捍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与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自觉地肩负起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责任,这个责任的承担与公民的民族国家的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公民将国家作为自身的归属才能自觉地担负起这个责任,才能实现这个目的。所以国防教育除了具体的国防知识传授,关键是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2]。

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的宣传,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培养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伟大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弘扬我们民族自尊自强的光荣传统,振爱国之魂,立自强之志,促进中华振兴。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和发展了堪称民族之魂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立国基础,是对本民族尊严、荣誉、贡献、地位、作用的尊重和维护。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3]提倡爱国主义,必然要求当代人具有基本的体力与智力,健康的身心是其基本要素,是基础。

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和平,反对霸权。维护国家的含义还包括了维护国家正确的发展方向,维护国家的稳定团结。因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实保障,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思想认同。

总之,爱国主义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是最重要的精神感召,是国防教育的灵魂,在国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要把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出来,使之成为团结全体人民的巨大动力,建设强大国防的思想基础。同时爱国主义的内涵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国防教育一定要不断契合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涵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C].2001-04-29颁布.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1999-06颁布.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

上一篇:《应用写作》课程在独立学院运用中的问题分析 下一篇:浅析高校学风建设的瓶颈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