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时间:2022-08-18 03:03:50

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组织、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方面带来较大影响。通过研究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未来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发展的对策。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该注重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调整,实践教育管理平台的打造以及增强教学信息管理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化;高职;教学管理;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B

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普及和完善,为各个地区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效支撑。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就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提出了发展目标,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办学效率的优化再一次得到重申。

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实践性,强调毕业生的综合技能型素质教育,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学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对接程度都会影响到产业人才任用的效率。因此,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在“十三五”教育规划环节中,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将信息化思想的内涵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相互融合,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步骤。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排头军。高职教育的教育成果对我国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变革产生着较直接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不断应用了网络化、立体化等方法,更加重视人性化管理,鼓励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管理中转变角色,以人为本,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打造更加开放的教学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投身高职教育领域,与教育主体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互聘互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蓄水池,为高职教育的思路改革提供了新鲜营养。在信息化视野中,如何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个性,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管理方法和思路的优化,打造适合人才培养的教育管理平台,成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优化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以及促进人才与岗位对接,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概念和内涵

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充分运用信息网络和信息化管理方法及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合理利用教学信息,开通信息沟通的多层次通道,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率,科学配置教学资源的网络化、现代化教育管理过程。

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教学资料的统计思路和方法,合理分配了教育资源,提升了资源共享效率,减少了教育管理投入,更加全面、完善和深入的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统筹和安排,对教学管理的过程进行了改变,以多元化教学管理平台为依托,对促进现代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效果,同时,因为在管理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缩短了管理渠道,促进了教学互动和教学信息的沟通,教学管理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教学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管理过程,教学管理需要共享资源,同时具备监督、评价、随访、交流等功能,需要做到公开化、同步化和双向化。因此,教学管理的工具、手段和方法对教学信息管理的效率、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互动,以及开放课堂、学科建设都能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教学信息化的推进,能够对教学管理的模式和教学管理的平台进行有效的变革,促进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思维的深入落实,拓宽教学管理的思路和范围,提升数字化教学的普及程度,实现更加民主和精细的教学管理新格局。

教学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数字化资源,打造更加广泛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零散的教育信息,改进管理模式,实现实时反馈、数据分析、网络课程和课后管理、企业实践管理等内容,减轻教学管理负担,实现教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和意义,在教学管理的资料留存、无纸化、简易化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

(一)注重技能教育,提升技能教学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在学生来源、毕业生需求、学科建设和教学重点等方面都有所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既要注重基本教学管理,又要注重实践教学管理的效率。基本教学管理主要是配合日常教学,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管理中注重教学资料的共享、课外作业的信息化和实时反馈。多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对传统基础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学校和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了学生的教学过程,而这些教学的效果跟踪、课外作业评价、教师课堂设计的优秀样例共享等内容,还需要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跟进,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学生课后自学效率的提升,打通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渠道。κ导教学而言,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例逐渐增加,这给实践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教学场所多变,任务复杂,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教师与企业辅导人员的对接方面,也存在着对接问题。这就需要现代化教学管理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二)打造信息平台,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逐年增加,同时,人力资源供给又出现结构性过剩。产业需求的是综合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信息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自我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教学管理中,以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学生仅仅具备查询功能,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信息化教学的需求。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样化,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知和选择差别较大,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造一个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教学管理部门积极引导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双向的投入和反馈,更加充分的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信息,接收学生的即时反馈,对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毕业生去向等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管理。这种信息化平台能够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实现人性化的引导。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发展较快,在教育部对技能型综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下,各个地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因为信息化建设和改革的滞后,大量优秀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仍然存在不足。

(一)教学管理方法过于简单,不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是教学管理环节却仍然保留着传统简单的手段,用单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所有学生的管理,这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不同步,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作业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资料检查等方面,仍然保留传统的标准,这让对学生进行考试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部分课程,无法进行更加科学、更加有针对性的学生实践成绩的评价。高职学生需要更早、更快的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更多的进行实践环节的尝试,在实践成绩评价、实践信息通道的打造方面,教学管理的步伐有些滞后。

(二)高职教学管理应该给企业教师更多的用武之地

高职教育的主体多元化,不仅仅包括在校教师,还包括很多合作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技师和艺术工匠等。在现有的高职教学管理中,对这部分教师仍然采取普通教师的管理模式,在信息录入中,采集信息的方式较为固定,对真正有用信息的录入却缺乏标准。同时,企业教师的成长是动态多变的,在教学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这部分教师的需求,导致很多实践环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只能到企业现场才能掌握相关教育资源。因此,应该针对企业实践环节,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岗位通道,让学生与企业教师能够产生更多更快的互动。高职教育要求活学活用、学有所用,教学管理不再是静态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嵌入产业、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去。

(三)优秀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推广仍然存在欠缺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成果非常丰富,其教学内容越来越贴近地域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中反响良好,甚至产生了大量的成功创业者。这些创业者的优秀样例,以及在教学改革中的优秀成果,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进行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这些优秀教学成果的展示多半集中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在日常教学管理,面向大量普通学生的示范和普及、引领方面还存在欠缺。教学改革的课程样例、解说和教师的自我学习平台还没有完善,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少。APP终端的优势没有建立和发挥起来,这导致很多有思想、有热情的师生无法实时吸收最好的教学改革成果。

四、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新要求

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信息化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首先实现所有教学信息,尤其是实践教学信息的充分公开和互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综合实践技能的要求,实现教学信息的充分交流,互通有无,及时了解社会岗位需求,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不断修正和更新。在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一套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师资介绍、考勤系统,同时,提供更多的岗位实践模式和前景。各个高职院校可以自主开发个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根据各种合作实训基地的现状和具体要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实时完善,这种实践体系还要实现与日常普通教学的一体化,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教学管理手段科技化、管理体系扁平化和管理方式开放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高职院校充分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不同生源的学生就业偏好、不同学科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科建设。在教学体系建设中,更加突出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程度,同时重视管理者的操作便利性,重塑教学管理者与高校师生之间的互动管理,不仅仅是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建设、多方交流、观念认可和协调的过程。给师生更多的发表意见和想法的空间,更加有利于学生思想的了解、就业的需求,以及学生学习模式的引导、动手能力的培养等。

高职教育信息化,要求突破以校园为界限的教育管理智能。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也突破校园的界限,以就业和社会服务为目标,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与产业之间的教师互聘、调研数据互通,项目的实时,以及学生教学的环节的真实化等。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应该打造学校与社会的高速通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学管理的落脚点放置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技能大赛、考证考级等方面,增加多元教学和演示、体验等环节。

五、信息化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一)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的调整

信息化的应用,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加快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加速了信息双向流动,有效提升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学工作的繁琐性和压力。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结构应该根据信息化的程度进行调整。根据信息化的工作新流程,重新设置岗位职责,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主体、实践教学流程,进行教学管理机构的调整,实现扁平化组织结构,在功能上与信息化相互匹配,以信息处理为核心,设置专有岗位。教学管理队伍是整个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队伍,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优化,首先要打造专业的管理队伍。应该大力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人才的信息化水平,积极吸纳更多具备信息化水平的管理人员,教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标准,让信息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也积极进行角色转变,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者和参与人。

(二)实践教育管理平台的打造

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育。在高职教育的订单培养、定岗实习、工学交替等重要的实践环节,存在很多因为管理不善导致的问题。因此,教育信息化应该重点打造实践教育管理平台。各个高职院校针对实践教学出台了各种管理方法,也从制度层面进行了多种改革。但是,在具体实施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实践教学管理的跟踪、评价和监督仍然以各种纸质填写的实践日志和教学记录为主,无法实现实时的互动和信息共享,造成的了管理的实效性下降。互联网技术已经逐步普及,微信、微博等“微”渠道也连接着每个人,在教学管理层面上,如何更多的引入D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实时调用,多元评价,既能够让实践环节具备可视性和参考性,又实现了信息数据的共享。高职院校应该深入落实“互联网+教学管理”,打造实践信息平台。

(三)增强教学信息管理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缩短学校与岗位的衔接实践,因此,在信息化视野下,应该增强教学信息管理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教学管理的功能应该进一步拓展,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和信息收集,更多的是给学生和教师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学习、互通有无的园地。教师借助教学管理体系,更加全面和细致的了解教学过程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响。学生借助教学信息管理,能够直接与任课教师进行专业交流和对话,成立项目小组等。教学管理应该是更加开放的,吸纳社会发展和产业信息的综合性管理,提供更多样的互动环节和项目,解决教师在专业教育中的困惑,多方采纳意见,毕业生也能通过教学管理体系,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在校学生和老师,既是解决问题的环节,又是学生积极讨论、参与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EB/OL]. http: // www. jyb. cn / info / jyzck / 2012 06 / t 2012 06 13 _ 498255 _ 2. html, 2016-07-27

[2]“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基本框架[EB/OL]. http: // www. edu. cn / ry _ 6523 / 2011 02 17 / t 2011 02 17 _ 578388 _ 1. shtml, 2016-07-27

[3]林徐,孙晓华.高职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网络,2013(7):59-60

[4]沈大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流的集成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大学,2008(4):38-41

[5]林徐润,孙晓华.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J].中国教育网络,2013(7):59-60

[6]周志光.空间教育教学对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52-54

[7]徐镇辉,郑东生,沈毅波.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11):38-40

上一篇:南阳月季花卉旅游市场营销初探 下一篇: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