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2-08-18 02:58:37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PCI治疗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溶栓治疗,研究组应用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再灌注成功率对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关键词】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介入治疗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很高, 有较高的致死率, 预后效果差。本文选取68例患者分别给予溶栓或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有34例,所有患者都符合急性前壁心梗诊断标准。其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为37~78岁,平均为(55.2±3.6)岁;发病时间为30 min~6 h,平均为2.6 h。伴有基础性高血压病变患者49例,糖尿病患者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采用100 mg 阿替普酶rt-PA应用90 min给药法, 15 mg进行静脉推注, 50 mg在60 min时间内泵入, 35 mg在30 min时间内泵入。观察溶栓再通效果。

研究组应用PCI方法治疗,需以常规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手术法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通过鞘管注射100~150 U/kg肝素, 将全部梗死相关动脉(IRA)采用球囊进行预扩张后都放置冠状动脉内支架。PCI有效标准是手术后进行造影检查及发现IRA有开通现象, 没有显著残余狭窄, 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状。

手术完成后需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测量血压与体温,并实施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两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温度以及皮肤颜色。PCI手术完成后在ACT低于175 s时可以将鞘管拔除,以弹力绷带进行12~24 h的包扎,应用沙袋将其压迫6 h。观察局部是否出现出血、血肿现象。

静脉溶栓成功判定标准[1]:临床表现症状显著缓解或完全消除,上升ST段出现回落超过50%,酶峰提前到达。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发病时间,治疗3 h、6 h的cTnT、CKMB水平,成功几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应用表示,组间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再灌注成功率达到94.1%,对照组为79.1%,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时通常都较为严重,而且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所以需要及时疏通梗死血管,改善心脏等器官的血流供应情况,及时进行治疗并获得较好预后,对于临床治疗效果都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2]。

大部分心肌梗死主要发病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出现破裂,产生继发性血栓,血管有痉挛症状,临床资料分析,AMI早期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能够疏通梗死冠状动脉,改善濒死心肌,使得左心室功能得到有效恢复,减少致死率。伴随溶栓治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发现,单纯以溶栓进行治疗存在较多缺陷:单纯溶栓进行治疗虽能够有效疏通梗死的冠状动脉,但是其效果并未达到理想状态,溶栓再通后,冠状动脉依然呈现显著狭窄状态;冠状动脉经开通后远端可以达到TIMI3级血流的缓低于50%;单纯以溶栓进行治疗后,梗死病变导致的残余狭窄会致使心肌缺血再次发生或是再次出现AMI情况的患者依然超过20%;患者如并发心源性休克等较为严重的症状,在应用溶栓进行治疗时,其效果并不明显[3]。随着冠心病介入及其相关药物的发展进步,在治疗早期AMI时,大部分都原因选择急诊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原因是其能够快速疏通梗死的冠状动脉,确保远端血管血流得到有效恢复,及时治疗并维持缺血性心肌功能,使得心脏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减少病死率,防止并发症出现。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研究组比对照组再灌注成功率有了明显增加(P

参 考 文 献

[1] 李秀芬,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疗效观察.慢性病学杂志,2010,12(02):102-103.

[2] 白金英.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 h内溶栓与介入治疗效果比较.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05(24):641-642.

[3] 张智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后早期溶栓与介入治疗的对比观察.中国实用医学,2011,06(31):47-48.

上一篇:左半结肠一期治疗吻合口漏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CyclinD1、Cdk6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