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活事例,贯穿探究课堂

时间:2022-08-18 02:43:53

利用生活事例,贯穿探究课堂

一、课题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构建种群增长的模型及分析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

2.能力目标:(1)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通过视频和问题,培养学习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怎样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及有效控制有害生物。

三、指导思想

1.教材分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节内容,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必修三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重中之重,用新疆本地草原发生了蝗灾和鼠灾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

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2.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顺理成章。

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由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遗忘和疏忽,所以在建构数学模型时不可以操之过急。

3.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节课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理念:用新疆草原发生了蝗灾和鼠灾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环环相扣的任务中逐渐建构起种群增长模型,最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新疆草原发生了蝗灾和鼠灾原因及防治措施。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及应用。

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反思

通过视频呈现身边的事例来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学完两种曲线模型后再对视频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解决,使学生明白并学以致用。

但由于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所遗忘和疏忽,所以数学模型建构过程耗时相对较长,导致后面关于“应用”的讨论略显仓促。由于有些学生对新疆北倪、冷水鱼等身边事例不是很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有点茫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渗透一些与知识相联系的事例,将会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高级中学)

上一篇:谈小学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 下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