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粉丝经济中的视觉艺术表达和传播

时间:2022-08-18 12:39:13

论粉丝经济中的视觉艺术表达和传播

【摘要】随着移动端网络速度的不断提升与便捷的网络服务,人们无论是娱乐购物还是读书看报,都更愿意在移动端完成。碎片化信息的爆发,在议程设置的原理下影响着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当受众对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个平台产生忠诚度时,粉丝群就应运而生了。而在网络发达的现今,粉丝的活动很多都依附于网络载体,其中最有效的就数视觉艺术。视觉艺术应用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的粉丝,使自身平台更具有黏性,从而产生粉丝经济。本文从粉丝经济角度分析新时期视觉艺术的传播特性和附加值,分析其在当前形势下的现状和经济效益,让受众更直观地理解视觉艺术,为促进视觉艺术传播作出贡献。

【关键词】粉丝经济;视觉艺术;传播;经济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

“粉丝”即热衷于某一事物或人物的人。他们不仅对这些事物或人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中国,“粉丝”概念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其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以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视觉形式传播和接收信息,实现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之间无障碍的互动交流。在互联网的作用下,“粉丝”不再仅仅追随影视名人,而是关注自己热衷的对象,参与到更多的领域,如一个产品、一家网店、一个节目、一个微博、一个微信公众号等。这一现象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商机,他们借助一定的平台,通过某个兴趣点聚集朋友圈、粉丝圈,给粉丝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最终转化成消费,实现盈利。由此,粉丝经济广泛地应用于文化娱乐、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多领域,并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明星粉丝群体因互联网传播的无限扩大而迅速膨胀,促进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二、粉丝经济与视觉艺术传播的结合

视觉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表现形式,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包含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视觉艺术和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媒体技术等学科相互交叉,并与艺术设计学、视觉艺术设计、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1]

视觉艺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不断突破下快速发展,其中视频艺术的发展尤为突出。眼球经济的强黏性在视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侧面印证视觉艺术在粉丝经济中产生的积极作用。例如,从最初的罗玉凤、芙蓉姐姐,到如今炙手可热的papi酱和叫兽易小星,她们和过去通过贴吧、BBS等PC端的热议而成为网红不同,如今的网红更多地依赖于视频这种传播性更强的媒介进行传播。

(一)视觉艺术传播的形式特点

在当代,视觉艺术以视频形式传播最为广泛,其传播特点在于受众广泛,同时结合读者心理将声音、动作、画面融合在一起,静动结合的方式十分贴切生活场景,容易引起受众共鸣,更容易引起爆炸式传播,从而催生粉丝经济。例如,网络视频制作者papi酱通过变声器制作的吐糟视频迅速走红,粉丝以每秒十位数的数字上涨,在很短的周期内暴涨到2000万。视频传播在这起网红案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视频的传播速度之快印证了视觉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二维的天下,其三维视觉艺术的地位愈加重要。

(二)视觉艺术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一大批平面设计师和三维动画师,他们的视觉作品脱离了平面印刷的桎梏而变得天马行空,更加丰富、有趣、直观。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兴起,为视觉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劲良好的平台,视觉作品通过新媒体即时的传播来考验受众的审美情趣,受众根据个人的喜好关注作品,倒逼视觉作品制作者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视频的作用逐渐增强,它将传统的艺术综合在一起形成流动的、动态的视觉传播方式,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丰富的信息表达,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视频创意形式对品牌包装和传播引发行业的热烈追捧,它体现出信息时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即视觉艺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所迸发的活力是所有传统视觉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三)视觉艺术加速粉丝经济的发展

粉丝经济和视觉艺术的结合提升了粉丝经济的品质和内涵,使得粉丝经济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逻辑产物,增强了粉丝和影视演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原本单调的沟通通过图片、视频变得立体而清晰,通过更丰富的信息传递,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Talkingdata发表的《2015移动视频应用行业报告》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整个移动视频应用用户规模为8.79亿,在移动互联网整体用户中的占比达77.25%。在所有移动视频应用中,短视频应用款数最少,仅占6.1%,但用羰的增长幅度却是最大的,同比增长401.3%。

新榜后台预估,截至2016年9月,“papi酱”活跃粉丝数已高达287万以上。《papi酱2015》共了24个短视频,累计总播放数达2192万次,评分高达9.4分。其中,《papi酱2015年度十大烂片最专业点评》除了在公众号上收获了10万 ,在优酷视频上的播放量更是达136万之多。[2]

papi酱的走红和视觉艺术密不可分。视觉艺术为粉丝经济的产生提供了最基础的传播方式,对粉丝经济的产生起着决定性支撑作用,也可以说正是新型视觉艺术的传播造就了papi酱。如果是一个简单的吐槽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人关注,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制作而成的短视频却迅速风靡大江南北,由此观之,互联网技术的视觉艺术所爆发的能量是难以估量的。

三、视觉艺术在粉丝经济中的表达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在此我们着重探讨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对艺术家来说,视觉不仅是通过人的眼睛来确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认识活动,也是努力寻找视觉形式的过程,表达造型元素的艺术多样化的体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网络为载体的各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觉体验。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这些传媒载体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越来越丰富多彩。

视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以来是以粉丝经济为基础的。古今中外的书法和绘画名家,其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源于其视觉形式的作品在时下广泛人群中的识别度,是受到大批人群审美肯定的结果,由此也就产生了粉丝群体。而之前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是由绘画、雕塑、书法、戏曲等构成,进而随着时展和科技的进步扩展出新的传播渠道,以动态形式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媒体播放为主流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地被时代所接受。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以视听艺术相结合的媒体表现艺术,将人们的审美体验推向了更高的阶层。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由初始平面形态、静态化,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空间延展到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由传统印刷技术转化为新时代虚拟现实技术。正如电影、电视播放形式将画面和声音融为一体,使视觉艺术元素直接提升至个体的审美体验中,使观者产生更加清晰、更立体形象化的审美体验,其传播力度和直观的审美意识远超二维空间视觉形式的表现。现今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多以视听结合的媒体艺术迅速在粉丝经济中建立识别度和新鲜度,如同道大叔的同道星座大吐槽视频、罗辑思维脱口秀视频等就是以视频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传播至亿万网民,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视觉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四、视觉艺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边际效应

有原始记载的图形形式大约距今1.5万年,在法国南部的“拉斯科”洞穴画被认为是人类早期视觉传播的重要代表作,原始人作画并非审美,而是为了图腾崇拜。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通过绘画形式为狩猎者预报天气和传播狩猎技巧,这可能是视觉艺术带来的最古老的实用性价值。远在古代,经商需有“幌子”(又名“望子”)和招牌,春秋时期的韩非子在《外储说右上》中记载:“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就指公元前六世o宋国的酒店“幌子”广告,并一直沿用至今。[3]然而这类广告的时空限制很大,传播范围有限。视觉艺术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作为审美对象,不断丰富的视觉艺术形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正在不断扩大。它在大众消费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戏称当今社会为眼球经济社会。人们对目之所及的贪婪和热爱超乎任何一个时代,同样也促成了如今粉丝经济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繁荣。

在网络时代,视觉艺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线性增长,视觉艺术的价值基于粉丝群和读者群的基数,互联网平台让传播变成一对多,一个视觉艺术作品通过互联网被全世界网民所观看,网民通过付费点击、广告浏览等多种形式与其产生黏性关联,视觉艺术被欣赏的过程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4]就如因短视频走红的papi酱,仅仅只是凭借着四十几条每条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原创视频,就在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吸引粉丝超过了500万,成为网红之后的她自带粉丝群体,很快被估值3亿元,获得1200万元巨额融资,被低估的短视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震动全国。

因粉丝群体的崛起,papi酱在各大网络的视频站点成为植入广告的载体,其阅读量成为巨额的广告收入的保证,因此拍卖广告竟成为2016年互联网大事件。在正式开始竞价之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价格就被抬高到1200万元。最终,整个广告被上海丽人丽妆公司以2200万元获得,成为媒体人罗振宇口中的“新媒体标王”。此次事件波及全国,受众涉及多个行业,其所产生的边际效应带动视频领域的疯狂创业,从而推动了视觉艺术形式向前继续发展,这些新视觉艺术形式未来将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值得我们期待。

五、结语

当前,视觉艺术形式得到了迅猛发展,其所带来的价值越发凸显。形式的创新推动着多种视觉艺术的综合应用,给视觉艺术从业者带来更多挑战的同时,也给从业者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深刻地理解视觉艺术在粉丝经济中的传播效力,能够指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梳理当下的视觉艺术价值,从而运用先进的视觉艺术理论于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商品或者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炳刚.品牌视觉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林小桢.浅析粉丝经济的发展[J].时代金融,2015(1).

[3]张成良.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视觉传播研究[J].现代视听,2015(2).

[4]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作者单位:郑州工商学院艺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四种植物激素对刺芹侧耳和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影... 下一篇:培养料中添加豆粕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