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巧用一些心理效应

时间:2022-08-18 12:06:33

在班级管理中巧用一些心理效应

【摘要】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同,本文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巧妙地利用暗示效应、自己人效应、尊重效应、门槛效应,不仅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也使学生的心理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班级管理; 心理; 效应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82-02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同,许多教师也已经在具体工作中开始了他们的实践。但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积极参与,做好我们力所能及的那一部分。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之后,更是深深地明白,班主任工作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初中阶段,班主任可以说是除了家长之外,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亲密的人,在班级管理中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则会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可以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他们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1 暗示效应,让自卑变成自信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记得曾今接过一个初二班,这个班因种种原因,学习、纪律等各方面成绩都不是十分理想,从开学前的家访以及从其他任课老师的了解中,我发现班中很多同学都流露着一种自卑的情绪,初一一年的失败,让他们都认定自己乃至整个班级都是没有希望了,尤其是一些退步较快的同学,更是缺乏信心。于是我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们:“在我的心目中,你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你们和其他班级的同学也都是一样的,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初二(3)班有五十三个人,五十二个同学加上一个我,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收获的。”这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做事有了底气。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常常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比如鼓励并推荐他们的好作品向校报投稿、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精心组织参加学校运动会等,还争取任课老师在我们班开公开课……每次在参与活动前,我都会告诉他们:“我们重在参与,我不是一定要你们拿什么名次回来,但你们一定要尽你们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样即使不成功,我们也问心无愧了。”这样让学生不再害怕失败,使他们就如吃了定心丸一般,更勇敢地去接受挑战。一旦他们取得一些成绩,我就会在班级里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每次我都会说:“看!某某同学真棒!又为我们这个家争得了荣誉!我们203班真棒!”这样的表扬叠加,让其他同学不再沮丧。经过半个学期的共同努力,在期中考试中,班级总体成绩和学生个人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中经过全体同学的群策群力,最终获得入场式第一名的佳绩;在杭州市中小学艺术节中我班来晓群同学的书法作品获得了二等奖……看着他们开心的笑容,我的心情也愉快起来。

2 自己人效应,让班级成为一个大家庭

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这样就要求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管理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都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要求同学之间也能以家人看待。

每带一个班级,我都让我的学生知道,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包括我这个班主任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要想我们这个家有所成就,能够进步,那么,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为此付出自己的努力。我在班级博客的班级介绍上如是说:“45+10人,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这里,有欢乐,有眼泪;有误解,更有包容!这里,记录着我们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里是我们可爱的家园!” 在教室后墙黑板报左上角,我设立了“班主任信箱”。要求有话要说的同学可以随时、随地,将“内心话”投入“班主任信箱”。在班干部的带头下,“班主任信箱”陆续收到了好多来信,对所有来信,我进行分类处理,对班级管理方面提出建议的,我在班上公开答复;对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我就找来个别谈心;对科任老师提建议的,我就注重学生与科任老师之间沟通,做好协调与疏通工作;对思想上苦闷,提出“情感”困惑的,我就提笔回信或个别交流,像朋友一样推心置腹……几个月来,“班主任信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全班学生,他们把“她”当作最好的朋友。作为班主任的我,看到同学们的这份热情,也深切地体会到:通过巧设“班主任信箱”,班主任既能即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缩短了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又让大多数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了班级管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班级中的每个人我都力求自己做到平等相待。有一年班级里有一个女生,因患有癫痫病,随时都有晕倒的可能,也许是长期服用药物的关系,她的胃也不是很好,常常会呕吐。以前,班级里的同学看到她都惟恐避之不及,好像她得的是什么恐怖的传染病似的。接班后,我了解了这个情况,首先找班干部,先和他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这位同学也是我们班的一员,她身体不好,已属不幸,那么作为健康的我们就更应该去多多关爱她,让她享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我们不能轻视她,让她的心灵受到伤害,同时我也向班干部们提出要求,我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呆在班级,我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我,一起关心她,尤其在她犯病的时候,要照顾好她。然后我又利用读报课时间,给全班同学也提出了这个要求。起先,她一犯病,学生就到办公室找我,到班级后,我不仅要安顿好她,不让她伤害到自己,还要清除她呕吐的脏物,而学生们只是在旁边看着,几次之后,慢慢地,开始有几个学生在我处理时帮我一起打扫,清倒垃圾了,再到后来,等我到班级时,学生已经基本都能安顿好了。在这之后碰到班级有同学身体不适,不能到食堂就餐时,班级的同学都会主动提出把饭菜拿到教室里,并饭后帮助清洗。这时的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般,其乐融融。

3 尊重效应,让批评变得宽容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往往会因一时的冲动而犯下种种的错误。一般来说,学生犯了错误,往往又恐惧又内疚,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暴风雨。这时候老师的批评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批评是一剂良药,可以让学生心服口服,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而且也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给今后的工作制造障碍。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论述过教育者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有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批评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让批评充满理解和信任,才能让学生体面地接受批评。

记得一次,有学生告诉我说我们班的三个男生发生了冲突,吵架了,我把他们三个叫到办公室,了解后才知道,其中两位男生丢了钱,然后说是那个叫峰的同学偷了。但峰不承认,一定说没偷,而且口气很强硬。我先把他们分开询问情况,两位丢钱的同学反映,他们说峰偷钱是因为峰口袋里的余钱和他用掉的钱加起来,正好是他们失窃的数额,而且峰经常说谎,所以他们怀疑是他偷了。从峰那里了解到他口袋里的钱是他妈妈和奶奶给的,让他交保险费和买早餐的。当我确定他这次没有撒谎,就当着他们三个人的面给峰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问他妈妈今天有没有给峰钱,当电话里峰的妈妈肯定地告诉我,她确实给她儿子一笔钱交保险费时,那两位丢钱的同学的头低下了,等我挂掉电话,他们主动向我提出,他们没事了。他们两个走后,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峰一下子就哭了起来,而且哭得非常伤心,哭完之后,他告诉我:“老师,我再也不说谎了,他们之所以怀疑我,是因为我以前经常说谎的缘故。”这次事件应该说是收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效果,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你,肯与你说真心话。

对学生的尊重不仅仅体现在平时的交往与交流中,也体现在了每学期的学生评语中,学生评语我一改常见的第三人称写法,改为第二人称,在评语中更是以表扬为主,以肯定成绩为主,即使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是以比较委婉的、学生能够接受的语气指出。通过评语艺术,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迫使学生下决心改正缺点。

4 门槛效应,让学生的进步循序渐进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要让他们对于目标这个“苹果”,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小张经常迟到,值日时迟到,不值日也迟到。迟到时间也不长,总是刚过预备铃不到一分钟。批评多次效果仍不明显。于是,我给他分析了迟到的危害之后,来了个约定:目的是彻底改掉这个坏毛病,步骤是每周迟到的次数有个限制,第一周,可迟到五次,每天有一次 “机会”;第二周,可迟到四次,争取本周内有一天不迟到;以后每周递减一次,六周改掉迟到的毛病。做到了,就表扬以巩固成果,效果很好。随后,又用同样的方法陆续帮他改掉了上课睡觉,说话等毛病。再如,小郝串桌、说话、骂人,如果一下子提出让他改掉所有毛病,可能当你讲了这些毛病的坏处后,他会被触动,但真要改变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我也是先从较容易的串桌开始提出要求,逐步改掉之后,又提出其他方面更高的要求,他虽然感觉困难,但有了前面改掉小毛病而增强的信心和树立的新形象,通过努力,他也做到了。

总之,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也还远远不止上述这些,还有很多心理效应和现象,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及与学生的特殊关系,使得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如春风化雨般的细心、耐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导、教导,润物于无声处,使学生们的心理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发展,为他们成长为高素质的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方展画 周红五 主编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

[2] 黄希庭著《中学生心理健康》

[3] 黄煜峰 雷雳 著 《初中生心理学》

[4] 焦向英 主编 北京开明出版社出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5] 严文清 主编 湖北教育学院主办 《班主任之友》

上一篇:怎样成为一位优秀的班主任 下一篇:初中班级管理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