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时间:2022-08-18 11:54:14

漫谈七年级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点,文言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现状,实行多样化教学,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文言文成为学生接触祖国古典文学的又一重要形式。

七年级 文言文教学 对策 措施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华文化悠久性和古典美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熏陶、浸染的良好载体。因此,文言文教学自然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更有效地组织文言文教学成了每个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难度

广厦万千需要稳固扎实的地基,庄稼的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学生要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同样离不开“地基”和“沃土”——文言词汇的掌握,只有扫清文字障碍,为己所用将之转化为内在的抽象思维,学生才能真正深刻的感受文言文所带来的力量。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孩子们本身接触的文言文本少,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变化大,词类活用出现频率高,一词多义又比比皆是,再加上通假字现象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文言句式。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寻找相应的规律,从字形入手了解字义,明确词义的古今差异,发现古代词义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等,慢慢掌握以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形成正确的判断。但这对于一个刚进入文言大门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绝非易事。

如在《童趣》这篇课文中,“为”字在多处出现,一词多义情况明显,如下表所示:

在上表中可见,词性的改变造成一词多义,让七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

文言词汇的积累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态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奏效,背诵是一种快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但若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或者没有投入到文言语境中,还是事倍功半,更别说是对于后进生了,即便是基础尚可的学生,同样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之中。

二、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陌生的语言形式、特定的文言字义和特殊的语言结构,“文言”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如此陌生。因此,在实际学习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带入现代文思维去理解文言文本,得到一个与文本实际内容大相径庭的解读,从而产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新课标指出,七年级的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型阶段。换言之,他们对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体验较深刻,但对于远离生活的事物,则没有太多感触。语言形式的陌生加上思维模式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一开始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就很容易下这样一个武断的定论:文言文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且无用的。

作为一种文字形式,文言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他们并不能深刻感受文言文背后所蕴含的祖国文化的魅力,根本不能因此引起内心的共鸣。学生更多的只能选择被动地听老师在课堂上肢解式地讲解。

三、教学中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1.引入竞争,激发动力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而文言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易造成学习的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厌学文言文。而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适当给学生一种外在的压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学生背诵《论语十则》时,给他们规定时间,请他们在共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相互配合完成小组任务。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在各小组中脱颖而出,小组成员之间必会相互督促。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学生必定会动起来,这种动,是源于内在的强烈自尊心——我不能拖小组后腿,我一定可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只需要引导小组成员把握好尺度,保护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尊心,在课堂中组织好活动,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适度的压力能增强学习的动力,而发自内在的需求则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变那些枯燥的文言字词为快乐的音符,在祖国瑰丽的文库宝典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2.合作探究,培养兴趣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无意识促动的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一种催化剂,推动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了,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待教师教,便能自主地去学习了。?要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教学的“活”“新”上下功夫。根据不同性质的文言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引导学生推段语意,个中乐趣智者自知。每推断出一段文意或猜中一个字意,都让学生加深了对字词的印象,也同时享受到了成就感和乐趣。能够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的同学往往是文言文的高手。

3.故事串讲,情景重现

对于七年级学生,文言文的大门刚刚开启,是否喜欢它,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对于文言的看法,缩短文言与生活的距离,是实现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必经之路。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加深思维的直观性。我们可以将抽象、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文言文中很多内容都体现了中华名族传统美德,如热爱国家、信守诺言、尊老爱幼、勤奋学习、尊师重道、乐于助人等。比如,学《孙权劝学》,它篇幅短小,文字简约,用对话形式出现,在对话中体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对于此类文言文,不妨结合《资治通鉴》中相关内容,联系前后文相关内容串讲故事,再将其改变成一个可以在课堂上演绎的小故事。让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情景再现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境、状态。在有所体验后让学生小组合作,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和想象,分角色用文言文来演绎这个故事。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文本的印象,也会增强他们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远离生活的故事情景在身边重演,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文言带来的欢乐,轻松穿越那道阻隔的城墙。

4.展开想象,驾驭文言

“思维之花是时间最美丽的花朵”,在新课改别强调要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而在文言文教学当中也不可忽视它的作用。如《山市》的学习,也必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去再现山市的奇幻景象,与蒲松龄一起遨游于想象的无限空间中,感受天马行空的。

文言文的学习能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扩大知识领域,接受美感的熏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言殿堂,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学会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方式,力图用精心和匠心引导学生,做到收放自如,轻松驾驭,才能在原本贫瘠的土地上不断地播散种子,直至形成一片绿荫。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就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魅力,陶醉忘情地行走于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上一篇:谈信息技术课的备课、上课与反思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