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教子:当心网络毒鸡汤

时间:2022-08-18 09:53:20

微时代教子:当心网络毒鸡汤

主持人语:

如今有很多家长通过手机上网了解育儿资讯,网上众多的教子育儿类公众号推送的大量教子经、育儿宝典很受欢迎,有的“网红妈妈”的“经验”还备受推崇。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经、典,质量却参差不齐:有些文章确实能够满足家长们的教子需求;有的文章则只是吐槽或自嘲,以泄愤的方式抒发家教中的挫败感;更有一些文章出自盈利机构之手,完全出于商业目的,哗众取宠、博取关注。面对各类网络鸡汤,广大家长应擦亮眼睛,仔细甄别。

跟W红学育儿须“火眼金睛”

(方女士,33岁,全职妈妈)

我生二宝后,闺蜜向我推荐了一个漫画公众号,我追看同龄妈妈在欧洲的育儿生活。漫画的切入点非常具体,比如哄睡觉、盯作业、产后减肥、半夜喂奶等,表达方式不是说教,而是自嘲或自黑。我看后豁然开朗,原来天下的妈妈都会抓狂,会崩溃。既然失败是常态,我也不必太悲观。

哺乳期间,“网红妈”那种“既能照顾几个娃又会赚钱养家还能貌美如花”的生活方式很吸引人。我越邋遢就越羡慕她们“会保养、爱生活、舍得给自己花钱”的生活状态,对她们推荐的美容用品颇为青睐。我越是觉得自己“一孕傻三年”,就越羡慕人家“养一堆孩子还能读学位”,不断买她们推荐的书籍。

“网红妈”推崇自然养育和民主氛围,看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鼓励孩子在学龄前沉浸在疯玩的状态中。她们劝慰焦虑的读者――每个孩子学说话、阅读、数数、发展社交都有自己的进度与方式,最好的陪伴方式是给孩子阅读而非填鸭。

受此影响,我把两个女儿的玩具都进行了精简,经常带她们野外宿营,允许她们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搞得满身泥浆。我学习网红妈妈充满幽默感和好奇心的交流方式,比如当孩子堆沙子时,我不会笼统地说“你真棒”,而是真诚地问:“你堆的是什么呢?”当孩子蹦跳着说要去月球时,我不会嘲笑她,而是说:“好啊,到月球之后别忘记回家噢。”

从去年起,我追的公众号大量婴儿商品的广告。为博得点击率,推文的标题越来越“吸睛”,内容却越来越空洞,甚至对我产生了误导。

有段时间,我家老二做事非常磨蹭。我恰好读到一篇点击率极高的文章――《妈妈越懒,孩子越优秀》。借鉴其育儿理念,我学习放手,调整心态,尽量对老二采取不催促、不干预的态度。老二越来越磨蹭,做事慢吞吞,上床睡觉要磨蹭半天,早晨起来时穿衣服三心二意,吃个饭心不在焉。

在一个一家人计划出游的早晨,老二按照自己的节奏洗漱。我老公在一旁看得火起,问我:“她马上要上幼儿园了,洗个脸要20分钟,岂不天天迟到?”

我说:“网红妈妈认为孩子磨蹭是因为母亲太勤快、包办太多,家长越是爱插手孩子的事,他内在情绪就越混乱。”

看着老二一边刷牙一边在镜子上涂泡泡,丈夫叹口气说:“如果你继续懒,估计咱们今天出不了门!”

事后老公提醒我:“很多公众号在创建时是原创,后被一些公司收购,发帖子就会越来越不负责任,只求点击率。这种鸡汤最好别再喝。”他建议我订阅家教类杂志来取代公众号。我觉得看杂志缺乏网上阅读的互动感,拒绝了。后来一位朋友给我建议,对“网红妈妈”的经验合理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据此,我以“动机论”和“可行性”为标准,对我以往关注的公众号和网红直播进行了取舍。

“动机论”是思考作者发文、发视频的最终目的,从而鉴别其价值。很多文章是抒发一些育儿过程中的苦闷与焦虑的,比如《道理知道这么多,为什么还是靠吼来降娃?》《生二胎之后,我的生活质量下降了》等,跟着这类文章的作者共鸣一下,未尝不可,但不能沉溺于悲观消极的情绪中。还有不少视频和文章只为娱乐,发着玩一玩,比如《坑孩子的搞怪照片》《如何让孩子抓狂》等,作者的动机本就不严肃,我也就权当笑料,看罢一笑了之。

最有毒的鸡汤,要属于那类《你可能不知不觉中毁了孩子》《妈妈如何扼杀了天才》《这些致命的错误,你可能一直在犯》《孩子得了某某疾病,都是因为这个细节》等。这类文章一看标题就是危言耸听,作者往往是为了推销产品,或是为了某个收费讲座做广告。以往我曾根据这些文章的内容毫不犹豫地在两个孩子身上对号入座,越看越焦虑,甚至失去自信。现在,我看看题目便很快跳过。

“可行性”是一切都要联系生活的实际,不生搬硬套。仔细想来,网红妈妈光彩照人的形象,真是靠她所推销的某种化妆品吗?带着娃还能攻读博士学位并赚得堆金积玉的网红妈,真是仅仅靠一套时间管理秘籍吗?事实上,她们潇洒带娃的背后都有厚实的家底、能干的家属、强大的后援保姆团队!一般的老百姓只能学习其精神,不能照搬其生活。假如总以这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只会给自己添堵。

渐渐地,我更多地订阅一些童话朗读、睡前故事、诗词名曲播放类公众号,在带孩子的时候随时点播给她们听,自己也从中得到滋养。

“舶来”公众号须去伪存真

(孙先生,营养师,35岁)

我和妻子曾北漂几年,回到三线城市定居后,我们在育儿及家教方面与大城市保持同步,订阅的公众号都带着“洋味”,比如我订阅的“儿童少年商学院”“西方教育智慧”“在家教育与自学”等公众号,都是将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家庭教育。这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国家的教育智慧,也成为我们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营造民主家庭气氛的一种渠道。我记得公众号上有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一位美国育儿畅销书作家,7岁的儿子坚持在寒冬腊月穿一条很酷的短裤去上学。作家搬出家规对儿子说:“你必须穿上长裤,因为我是你爸,我让你这么做。”儿子却说:“我愿意穿短裤,这是我的腿,我不介意它们被冻裂,你不用担心。”

这位作家认为儿子掌握了辩论术的三个关键词:无懈可击的逻辑――这是我的腿,你无权干涉;毋庸置疑的理念――我愿意;让人动容的情感――不用担心,我自己能承担冻裂后的痛苦。

7岁男孩第一次收起以往大哭大闹的办法,尝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这位作家被感动了,他给学校打电话希望老师能够接纳孩子这么做。

几周后,校长宣布把儿子的生日定为学校的“短裤短裙日”,校长本人也穿短裙去上班。那时还是隆冬二月,大家都因为此事而感到温暖和舒适。

我们非常欣赏公众号文章里这些西方的家长。在生活中,我也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比如暑假是去沙滩玩还是爬山,想参加什么兴趣班……对于一些家规,我们也进行讨论和调整,比如晚上八点还是八点半睡觉,睡觉前清理所有玩具还是一部分……我们鼓励孩子与我们辩论,偶尔让他赢。这种“民主和自由”的方式o孩子更多的空间来发展自己、表达自己。

在幼儿园,我家孩子遇到不理解的规则和纪律时,也会找老师谈判与辩论。老师的态度比较强硬,动不动就批评。批评后,老师又跟我们解释:“我要管一个班30多个孩子,哪有时间跟他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看到他经常被罚站我也心疼,可是没办法啊!”

一次,儿子不好好午睡被罚站,他一边受罚一边使劲用拳头砸墙――声音不大,但表情显得叛逆。监督他挨罚的老师认为他态度有问题,把我请到了幼儿园。

老师说:“他这样做明显是目无尊长,不守纪律,其他孩子会效仿。”

我觉得老师有些夸大,说:“孩子能够主动站在这里,就说明他心里接受了老师的惩罚。只是他仍然有些情绪要发泄,等他发泄完了就不会再调皮捣蛋了。”

老师的脸色很不好看,那天的谈话也不愉快。事后,我将订阅的公众号里面与疏导儿童负面情绪有关的文章发给老师,还引用了其中一段话:“孩子的负面情绪如同洪水一样,应该疏导而非堵塞。我们要教导孩子,情绪是中性的,无所谓对错。当你感到愤怒、委屈和痛苦时,你不要压抑自己,而要寻找一种合理的宣泄方式。比如,离开教室去哭一会儿、进行大汗淋漓的运动、找你的同伴倾诉等。”

没想到,老师把我“拉黑”了。她还在微信圈里发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家长护着他们自由成长,支持他们挑战权威与纪律,长大后怎么得了?”

这件事后,老师开始对我的孩子不闻不问,似乎放弃了管教他。我琢磨自己是不是做得过分了,是我所喝的育儿鸡汤有毒,还是三线城市的老师视野太窄?

我爱人与我一起分析后,我们最终得出结论:那些育儿鸡汤不符合我国国情,至少不符合三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现状――我们只能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公立幼儿园,如果不教他尊师重道、遵守规则,岂不是害了他?

后来,一件小事真正触动了我的心灵。那天,儿子因为不肯洗头被我吵了一顿,他竟然气呼呼地对我说:“我就知道你忍不住会来凶我的。你不比妈妈好多少!哼!你们大人都一样坏!”

当我正要教训他时,妻子悄悄地“点拨”我说:“某公众号的鸡汤文告诉我们:毕竟,生活就是派个小孩来考验你的耐心,让你得以升华,变成更好的人。所以,这就代表你这会儿应该先去好好自我忏悔!”

妻子的“说反话”点醒了我。我仔细思考这个逻辑――上天派小孩来帮助家长成长,就代表亲子关系倒置?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代表忽视孩子的错误行为吗?

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决定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重新建立起一些界限与原则。当然,向老师道歉是必需的。在表示原谅后,老师颇有感触地说:“再高深的理论也要联系实际。你们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就是止损!”

网络毒鸡汤的“糨糊逻辑”

(王先生,资深少儿杂志总编)

面对网上形形的育儿理念与家教智慧,家长们该如何甄别呢?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看其动机与逻辑。一般来说,毒鸡汤都存在不可深究的“糨糊逻辑”。

糨糊逻辑之一:千错万错,都是原生家庭的错。

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思维与方式,或多或少与原生家庭受到的教育有关。然而,如果过度强调这方面的影响,就会变成有毒的鸡汤,将教育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归咎于第三方。

比如《情商低是小时候没哭够》《育儿失败之处是你创伤所在》《失败的中国式父母》等文章,让读者有醍醐灌顶般的解惑感,却没有给出可行的改善路径。在没有给出充分的信心与出路的情况下,越是归咎于原生家庭就越误导读者。

《中国妈妈为什么这么累?》《为什么会带娃的爸爸是稀缺资源?》等控诉式的文章,矛头指向丈夫和婆家,宣泄的痛苦都指向了一种感觉:“你们对不起我!”这种心理常见于妈妈们身上,可能的原因是:一、社会带给中国女性的压力普遍大于男性;二、我们的文化传统过分强调男方要为女性负责。

事实上,身为父母的我们,正是原生家庭的改良者。我们要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切不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是负面情绪的净化者与优良家风的创建者,俗话说“好女人旺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糨糊逻辑之二:你们=你,我们=我。

在某些粉丝众多的公众号里,号主刻意模糊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区别,将家长的形象塑造为“缺乏创造力的失败者”“需要从孩子那里汲取养分”“情绪不稳定的无助者”等,鼓励家长与孩子无界限、无原则地做朋友,结果弄得亲子之间没大没小。

这种毒鸡汤对读者的误导是,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认为自己也有问题,甚至全家人都有问题。孩子似乎没有任何责任,家长却陷入困惑,然后不是完全放手就是完全包办。第二个案例中的孙先生就是典型的例子。

幼儿可能分辨不清“我忘记带水杯”和“我们(我和妈妈)忘记带水杯”这两者的区别,但家长一定要搞清楚亲子之间应有的界限,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第一个案例中,方女士让年幼的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结果事与愿违。年幼的孩子尚没有完全承担责任的能力,家长在适当放手并把有限的责任交还给孩子时,一定要继续充当监督者和检查者的角色。随着孩子心智渐渐成熟,他们才能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糨糊逻辑之三:我成功=你成功,你不像我这样成功=你有问题

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可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对于我们和别人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这种虚实之间、人我之间的界限,在有毒的鸡汤文中常常被淡化甚至被忽略。

很多网红妈妈的微博和公众号都是“左手创业右手带娃”“哺乳期间,月入多少”的状态。她们既有“圣人”般的心态,又有“超人”般的能力,读者们痛饮这类鸡汤超过一定限度的话,就会陷入一个怪圈――花大把时间与那些“貌似重要却无关紧要的人”互动,将励志榜样的生活与自己不断对照,却用坏脾气和没耐心的状态来敷衍对我们最重要的人。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无论你圈子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通常也就是你身边的那八九个人,甚至四五个人。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毒鸡汤就不难被甄别啦!

上一篇:吴洋教授辨治腰痛经验举隅 下一篇:原版音乐剧的狂热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