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机关不宜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时间:2022-08-18 07:56:47

浅议机关不宜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摘 要】机关是国家实行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将其认定为犯罪主体会严重损害机关的权威和威信,削弱机关实施管理的能力。97年《刑法》将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主体,目的是遏制单位犯罪,但由于我国对单位犯罪的处罚相对较轻,机关俨然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借助逃避处罚的工具,笔者认为,我国对于机关犯罪应该转变思路,从遏制机关成员入手,釜底抽薪,严惩犯罪分子,树立高效、权威的机构形象。

【关键词】机关;单位犯罪;主体

自97年《刑法》颁布以来,关于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争论一直未曾间断。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指的是特定的组织(法人或非法人),为了单位的利益或单位全体成员的利益,经单位决策层授意或同意,实施的危害社会的、应受刑法惩罚的行为。对于单位犯罪,我国一般采取双罚制,即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特殊情况下,采取单罚制,即只处罚单位直接责任人员。由于我国对单位犯罪的惩罚相对轻于自然人犯罪,单位犯罪化辩护一直是刑事辩护律师的捷径。我国之所以将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一是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政企不分,出于经济利益,我国国家机关参与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二是表达了我国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的决心,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添砖加瓦。的确,任何人和任何组织犯罪都应该受到惩罚,法律不袒护任何人(组织),但是将国家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主体,其弊端已日渐显现。

一、国家机关不宜规定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原因分析

首先,国家机关不具备承受刑罚的能力。刑罚的基本依据在于通过执行刑罚使犯罪分子受到痛苦,使犯罪的组织和单位受到财产损失,也就是通过刑罚的苦来来惩罚犯罪犯罪、警示人们,任何人犯罪都会受到惩罚,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刑罚的苦大于犯罪的乐,即犯罪所得。一般认为,机关,是指以国家预算拨款作为独立活动经费,从事国家管理和行使权力等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组织。机关是国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为人民利益服务的组织机构,国家是由机关组成的网络体系管理的。根据现行《刑法》,如果认定机关构成单位犯罪,应该对其判处罚金刑,用国家机关的财政经费支付,但是国家机关的经费来自国家预算拨款,可见,对机关判处罚金相当于把钱从一个口袋挪到另一个口袋,并不能带给国家机关以刑罚的苦。由于国家机关肩负管理重任,对于国家机关的制裁,就不能妨碍其执行正常的职务活动,但是,如果制裁不严厉,又无法体现罪刑相称原则,刑罚对国家机关的适用似乎陷入一个怪圈,其实质是国家机关就根本不具备承受刑罚的能力,任何妄图惩罚、制裁国家机关的行为最后都显得徒劳无功。

其次,将国家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有损其在广大群众中的权威和尊严。国家机关是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阶级工具,在我国,就是无产阶级实现统治、管理社会的机构,“无敬仰,心不服”,人民之所以愿意接受国家机关的管理,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国家各机关总是代表国家意志,如果认定某一国家机关如检察院、法院构成单位犯罪,恐怕人们也极不愿意把自己的法律纠纷交给他们吧!可以说,对国家机关的单位犯罪的认定,是动一发而损全身!

的确,法律最基本的价值在于公平和正义,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当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依法治国成为基本方略时,法治的尊严和权威必须得到维护。但是法治的维护应该与对国家机关自身的权威和尊严结合起来,法律作为上层建筑,是为国家服务的,不能因为法律而破坏国家的根基――组成国家的机关,将国家机关认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极易降低国家机关的公信力,反而不利于保护社会和集体利益。

再次,将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不利于遏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机关单位犯罪”中的幕后黑手,“机关犯罪”所得到的利益和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机关并不像自然人或者其他单位一样,在承受刑罚之后产生明显痛苦感和羞耻心,罚金刑对于国家机关,无异于把钱从一个口袋转移至另一个口袋,毫无意义。对于参与单位犯罪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于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直以为其目的是为了单位、集体的利益,而给予相对较轻的惩罚,司法实践中,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后,有很大部分作单位犯罪的辩护,以求逃避、减轻处罚。因而,“机关单位犯罪”的认定,看似严惩了违法行为的实施者,即使国家机关犯罪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对国家机关旁侧敲击式的罚金刑,却造就了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更为严重的犯罪的纵容,是多法治最为严重的伤害。

另外,将国家机关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有碍于刑罚目的的实现。刑罚的目的就是通过刑罚的贯彻、执行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刑罚的首要和直接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一方面通过判处犯罪分子刑罚,使之感受犯罪的痛苦大于其所得到的快乐,达到特殊的预防效果,另一方面也通过刑罚的适用给收到犯罪危害的受害人或其家属心里安慰。除此之外,刑罚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其使用,可以告诫和教育人民不要实施违反法律的行为,任何违法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人违反法律都会受到法律的惩戒,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由于国家机关的承受刑罚的能力较差,即使其犯罪也受不到有效的惩罚,实践中借助国家机关为机关成员谋私利者甚多,就给广大民众以误导,国家的法律是不会严格实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可以予以从轻处罚,甚至逃避处罚,由是观之,将国家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不仅不利于遏制国家机关参与有关犯罪,而且还会进一步削弱刑罚的预防效果,不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

二、有效遏制机关犯罪途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将国家机关规定为单位犯罪主体有利有弊,但是综合来说弊明显大于利,我国刑法对此应予以修正,将机关剔除在单位犯罪的主体之外,通过实施替代措施,遏制机关犯罪。机关犯罪的首要动机是经济利益,特别是以领导为核心的高层经济利益,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国家机关,其经费和财产来自财政拨款,其没有本身的利益,机关犯罪的实质是自然人借助机关谋取私利,机关只是自然人实施犯罪的工具,所以对于机关犯罪应该通过惩罚自然人的方式实施。对于参与到机关犯罪中的自然人,根据各自发挥的作用,分清主犯从犯,按照各自触犯的罪名分别使用刑罚,构成共同犯罪的,按照共同犯罪处理。这种做法看似简单,我个人认为却是目前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其好处在于:一是我国刑法对自然人犯罪的法定刑相对处罚较重,可以对机关成员起到较强的震慑作用;二是由于机关是国家公权力部门,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机关犯罪,干涉太强,不宜认定,反之,对自然人犯罪,司法部门可以较为独立的审理案件,查清事实,准确定案;三是只处罚犯罪分子,不牵扯国家机关,可以有效维护国家机关的尊严和公信力;四是有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罪与庶民同罪同罚,有利于发挥刑罚的预防作用;另外,最为关键的是通过严惩实施犯罪的国家公务人员,可以有效遏制机关犯罪。

【参考文献】

[1]马克昌.“机关”不宜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J].现代法学,2007(9).

[2]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M].法律出版社,1999.

[3]朱建华.单位犯罪主体之质疑[J].现代法学,2008(1).

上一篇: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方法和法律方法 下一篇:试论文学风格的诸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