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名著导读的教与学

时间:2022-08-18 06:22:22

“名著导读”作为一个知识点,附在教材课文的后面,目的是扩大学生阅读知识面和培养进行能力,可《教师教学用书》没有做任何过程和方法的要求,这可能是编者有意留给教师教育教学的空间,使之发挥,体验其中情感和价值观;也许让教师作为一项教研教改课题,让教师摸索和研究。

一、实际现象有些偏离

“名著导读”一般截取名著名篇数个精彩片段,比一般课文篇幅要长一些。怎么教?怎么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鉴,在教与学过程中很容易走向两个偏离:要么按照传统的课文教法,精雕细刻;要么采用“放羊式”学法,不做任何目标的设定,不做任何具体要求,也不做任何信息反馈的处理,读读圈圈划划了事,这就忽视了“名著导读”编排的价值和作用。因此,这些偏离现象应该纠正,使之趋于合理,发挥其正能量。

二、名著导读应以“导”为前提

“名著”顾名思义是“名人”所“著”,不管在思想情感还是在艺术价值上,都比一般文学作品高上一筹,值得学习和掌握,但与学生实际理解认识程度还有一段距离,再者学生学的只是名著中的片段,对于“名著”没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的“导”。怎样“导”?首先借助多媒体或课件“导”作者简介,“导”名著梗概。“导”以精选的片段为载体,目的是在学生“无处下手”的情况下,为其指明方向,告诉其方法,帮助其理解作品意义,比如《在苦难中长大》,就可以这样“导”。

(一)“导”作者简介。高尔基,苏联作家,世界四大文豪之一,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威望,代表作有《母亲》、《海燕之歌》和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等等。

(二)“导”名著梗概。《在苦难中长大》是《童年》的截取片段,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讲述的是作者的一段沉重童年往事,表明在苦难中长大的艰辛和伤痛,引起了作者的悲哀和辛酸,也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和被感染。

(三)“导”探讨方法。教学虽无定法,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学习“名著导读”,如果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名著应放在自学探讨上。教师把设定的目标融合在系列的思考题中,引导学生学习,并让学生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在学习小组讨论中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再集体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采用“题导式”的学习方式或“导研式”学习方法等等。

三、名著导读重在“读”上下功夫

怎样读?如何读?怎样读出成效?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

(一)阅读名著原著。如有条件的话可以引导学生读原著,学生没有原著的,教师可以简介原著的内容,使学生对原著有个大致了解,对理解所选精彩片段会有所影响,更有所帮助。

(二)精读课本中名著导读“提示语”。不要小看这3-5段提示语的作用,它含有阅读学习的指导性,对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更有学习方法的介绍性,因些我们要精读“提示语”中的每字每句,有的甚至要反多复读几遍,重点的还要勾、划、圈、点,记录旁注,做好阅读笔记,写出感受体会。

(三)细读精彩片段。所选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学习名著导读的主要载体,要把好“读”的这一关。因此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细读”到什么程度?细读到一个生字词和一个句子都不放过,细读思考到每个自然段写的意思都要去揣摩,细读到每个情节的发生发展:作者是怎样安排的?段与篇衔接采取了什么方法?主题是如何升华的等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默读、朗读、互读等形式,这样才能感悟到精彩片段的真谛,体会到名著导读可以窥一斑知全豹的真正内涵,随后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进行交流与评析并适当地鼓励和奖励。

四、名著导读要注意“结”

名著导读的“结”是教与学活动中最后一个环节,可采取教师结、学生结和师生共同结。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只要“结”到实处就行。这是在学习名著导读《在苦难中长大》过程中,我们师生共同作“结”的实录,仅供参考。

(一)名著导读的精彩片段 — 《在苦难中长大》(三至十岁童年时期),(时间:在……中;文眼:苦难;轨迹:成长)。

(二)提示语: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乳名)在外祖父家的所见所闻所感,长大历程中的苦难、悲惨与坚强、勇敢伴随。

(三)人物形象:①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②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胸怀宽大;③阿廖沙:饱受痛苦磨难、懂事能干、坚强、勇敢。

(四)主题思想: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歌颂了在污浊环境中保持着生活勇气和决心的一批人,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和丑陋。

学习“名著导读”,只要找到了突破口,处理好名著导读各个因素的内在联系,教师就会教得好,学生就会学得好。

(涂志霞 湖北省枣阳市第三实验学校 441200)

上一篇:从《孔雀东南飞》主人公殉情说开去 下一篇:旁证考据 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