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与乌镇戏剧节

时间:2022-08-18 06:15:20

乌镇与乌镇戏剧节

2013年,乌镇举办了第一届乌镇戏剧节。此后,戏剧节成了乌镇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动。

第一届戏剧节经过3年的筹办才正式启动,投资达5亿元,可谓大手笔。但戏剧节走的却是“小而精”模式,邀请赖声川、孟京辉、黄磊等国内一流的话剧导演与演员作为艺术总监与顾问,引进的剧目虽然数量远少于国内其他戏剧节,但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比如《尼伯龙根的指环》,即便在德国,观众也要等上好几年才能看到其中一幕,第三届乌镇戏剧节竟然一次性全部引进,难怪上演时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演出内容由艺术家们拍板,设施建设则由乌镇一方完成。新建的乌镇大剧院走现代化风格,露天户外剧场“水剧场”则背靠明清老建筑群,还有国乐剧院、秀水廊剧院等适合与观众互动的精致小剧场,适合上演不同风格的戏剧,带给观众最佳观剧体验。

戏剧节期间,“看戏剧免园区门票”的优惠措施,让更多游客了解戏剧文化,感受小镇的风情;全面覆盖的无线网络,让观众可以随时自助购票、取票;小镇上每隔百米就有一个咨询点,提供剧目表、地图和购票信息服务……这些体验叠加,构成了观众对戏剧节与古镇的美好回忆。

千年古镇和极具时尚元素的戏剧看似毫无关联,两者碰撞的效果却得到了极佳的反响,观众逐年增加,媒体甚至评价乌镇可能成为北京之后国内又一个戏剧中心。戏剧节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乌镇也从知名的观光旅游目的地向文化休闲旅游胜地过渡,从众多日渐趋同的古镇中脱颖而出。

相关主题: 印象 / 定位 / 改变

让古镇开出时尚的鲜花

近些年,古镇、古村庄、古宅院如雨后春笋,遍地林立,但大多缺少个性和特色。如何让古镇走出“千镇一面”的困境?乌镇告诉我们,未必只能在“古”上做文章。传统小镇与时尚戏剧的碰撞,让乌镇由知名的观光旅游目的地向文化休闲旅游胜地过渡,从众多趋同的古镇中脱颖而出。

相关主题: 投入与产出 / 质量与规模

合理规划,让投入收获满意的产出

许多项目都有一个良好的开始,但最后总不乏草草收场甚至“烂尾”者,究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比如项目宏大,但资本的投入不匹配;又比如未将人力物力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限制了成效。乌镇戏剧节经过3年的筹办才正式启动,且没有因5亿元的大投资好高骛远,而是选择了打造“小而精”的模式。由此能看出投资方深思熟虑,精心考量了质量和规模的关系,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效应。

相关主题: 分工 / 搭档 / 优势 / 协同

明确分工,发挥所长

一个项目的完工,需要多方协作建设,明确而合理的分工才能让各方充分发挥所长,达到“1+1>2”的效果。赖声川等人既有高品位的戏剧鉴赏能力,也有丰富的业内资源,就由他们负责内容建设、作品引进;乌镇常年接待游客,懂得其需求,就由他们完善“硬件”服务。正是这样的强强联手,为观众打造了优质的戏剧节。

上一篇:团队启迪智慧 “互联网+”引领未来 下一篇:智当“出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