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高楼万古愁

时间:2022-08-18 04:29:56

一上高楼万古愁

古人喜欢登高作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登高作赋,可以为大夫。”(《汉书》)而体量高大的楼,因高于一般建筑,又是人们宴饮饯别之处,其本身多承载着历史沧桑,成为文人墨客喜欢登临吟诵之处。登楼,也逐渐成为文人们喜爱的外在行为方式。东汉名士王粲,才华卓越,却不被刘表重用,寓流荆州十五年。公元205年秋,王粲在荆州登上麦城城楼,纵目四望,写下著名的《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登楼本是想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却不料,所见之山川美好勾引起他对故乡的思念:“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以至于“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登楼易生愁。随着登楼的身影在古代诗歌中不断出现,登楼最终成为古诗词中一个鲜明的行为意象,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

思妇登楼,怀远哀怨。在封建时代,对于女性来说,楼不仅是她们几乎全部的生命空间,更是她们通向外界的一座桥梁。闺楼幽深而足难出户,伫立搂头,怀远思人,往往忧郁满腔。这样的形象古诗词中可谓多矣。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肠断”的感情变化过程。其中“独倚望江楼。”展现的是一幅广阔、多彩的艺术画面:江为背景,楼为主体,焦点是独倚的人。作者就是想以无语独倚楼的画面,揭示主人公“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凄苦之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独上高楼”道尽因思念而一夜惆怅未眠的女主人公那依旧的孤独凄凉;登楼却又不见心上人之身影,岂不是跌进更深的相思愁苦的深渊?“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闺中本不知愁为何物,当她登楼而见杨柳青葱,禁不住黯然神伤: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荏苒,青春流逝:真是悔恨当初怂恿夫婿离开自己寻觅富贵。

游子登楼,念故思亲。思乡情羁旅愁,是古诗词永恒的主题。这种情感的产生与抒发,常与登楼行为意象相关。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词的下阕两处写“登楼”。第一处,实写:游子秋日黄昏“登高临远”,故乡遥远,有家难回,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袭来,忧愁凝结难解。第二处,虚写:游子设想远在故乡的心上人,此刻,在故乡也正登楼举头凝望,寻觅游子归来的身影,多少回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人的归舟。词中两写登楼,一虚一实,互相呼应,语浅情深,把游子思归的情绪,渲染到极点。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幽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亡国之君李煜又常以登楼意象的描写表达沦为阶下囚的孤寂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

志士登楼,志在千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展示了积极进取的阔大意境,最具代表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直写登楼望见的景色,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流向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面对此番壮景,诗人心潮奔涌:希望再上层楼,看更加壮美的风景——人生追求无穷尽,朝着更高的境界进发。诗歌即景抒情、言志,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尽在登楼望远之间。

仁人登楼,忧国忧民。这是杜甫的名篇《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歌集中描写春日花开之日、“登楼”之时的满腹愁思:自己漂泊不定,万里他乡常作客,愁也;吐蕃夷狄侵扰,国家动荡不安,愁也;君王昏庸,难有作为如阿斗,愁也;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愁也愁也。杜甫在这首律诗中,借写登楼见闻,抒写自己忧国忧民之心,沉郁动人。

英雄登楼,满腹怨恨。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辛弃疾在建康任通判官,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郁结心头的常是悲愤之情。在一个秋色弥漫的凄苦时刻,辛弃疾登临赏心亭,只见得:山皱眉,日昏沉,北雁南飞,这一切勾引起心中无限惆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多少恨,尽在这:“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宝刀我看了又看,楼上的栏杆我拍了又拍,可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临水,眺望远方的心意。建康亭上映照着落日残辉的身影,大写的是空有抱负志难伸的悲叹,知音难觅的孤独,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不思复国的激愤。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摸鱼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就是借“少年”与“而今”两次登楼的不同感受,两相对比,表达历尽坎坷、满腹愁苦却难以倾诉的抑郁与激愤。登楼,这一古诗词中极其常见的人物行为意象,其内涵随意境变化呈多样性,其深刻的含义,值得我们反复推敲。

上一篇: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文语感 下一篇:探求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