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袋机采血小板质量分析

时间:2022-08-18 04:23:11

560袋机采血小板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7.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6-0033-02

血小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患者的治疗效果,而影响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因素较多且较复杂。本文对2007年1月~2009年2月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60例采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影响血小板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外周血为献血者的肘部静脉血。供者的选择:健康标准除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的体检标准外,机采前血常规应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血小板体积(MPV)≤7.8 fl;红细胞压积(HCT)≥35%。且1个月内未采集过其他血液成分,机采前1周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

1.2 方法 血细胞分离机MCS+型,995E耗材(美国血液技术公司),ACDA抗凝剂(山东威高生物有限公司),执行Haemonetics公司的MCS+型机采血小板的操作规程。

1.3 机采血小板的质量标准 肉眼观察机采血小板呈淡黄色雾状,无纤维蛋白析出,无严重乳糜,容量为250~300 ml左右;含量≥2.5×1011/袋;红细胞混入量

2 结果

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560人次中,9人采血不顺利而影响血小板收集,占总数的1.6%,其中4人因血流不畅,4人因空腹献血、精神紧张等原因发生晕针,1人因脂血,均经相应处理后,恢复采血,560袋血小板终成品均符合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

3 讨论

3.1 影响因素

3.1.1 全血流速对机采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以及血小板质量有很大影响 因献血员血管原因或工作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导致血流不畅,不但延长了采集时间,而且直接影响到血小板的收集率,还容易造成采血失败。献血前,献血员缺乏休息、空腹献血或精神紧张,常会出现短暂性意识消失、晕厥,而不得不中止采血。献血者献血前1天晚上或当天早晨吃含高脂的食物,容易使血浆呈浑浊状,称脂血或乳糜血。在机采过程中,由于抗凝血不断地还输给献血者,献血者体内枸橼酸盐含量不断增加,会引起献血者血中钙离子浓度暂时下降,主要表现为口唇麻木、严重者出现抽搐,影响了血小板的收集率。

3.1.2 血小板的收集量与采前PLT呈正相 关系 是影响机采血小板收集量的主要原因。献血者的筛选指标除采前血细胞计数的几项指标外,献血者的自身情况如体重和年龄也对血小板的收集量有显著的影响。

另外,在采集、离心后,一些体积小的红细胞混入血小板层,而机器无法识别,致使超量的红细胞进入血小板中,造成血小板冲红,影响血小板质量[1]。机采血小板冲红与献血者频繁抽血直接有关,同时与操作人员对机器操作熟练程度以及穿刺技术有关[2]。

3.2 控制措施

3.2.1 机采前认真筛选献血者 献血者有性别差异,男性血红蛋白普遍偏高,女性有周期性出血,相对比男性偏低。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若是男性献血者,反复出现采集流速慢,应考虑是否是Hb偏高,可口服糖水,稀释血液浓度。献血者在献血小板前,进食油脂重饮食、口服过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均会影响到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同时,要建立一支独立的机采血小板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机采血小板的质量。

3.2.2 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 与献血者进行交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让其了解机器性能,解除畏惧和疑虑,特别对文化层次低的献血者很重要。选择静脉尽量选用粗、直、明显的静脉进行穿刺,并做到穿刺时轻、稳、快、准,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同时也可避免增加献血者的痛苦。机采过程中密切观察献血者的心理变化,积极作好心理护理,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献血。

3.2.3 控制良好的采血环境 采血前房间进行常规清洁,用紫外线消毒30 min。机采前房间进行温度和湿度调节,血细胞分离机工作环境温度调到18~24 ℃,空气相对湿度为40%左右。污染细菌可来自采血器材,周围环境,穿刺部位皮肤以及献血者的血液(无临床症状的菌血症)。采集前认真检查采血器材,加强对采血环境的消毒,保持一个良好的采血环境,可防止因采血器材和环境造成的细菌污染。严格消毒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和工作人员的手,使用一个理想的消毒方法可降低血液制品中细菌的污染率[3]。

3.2.4 仔细观察控制仪器参数 观察血细胞分离机显示窗,出现相应的异常时,应立即相应对照处理。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每10 min观察1次血小板的收集量、全血和血浆的处理量,随时观察采集和回输的流速。

3.2.5 避免枸橼酸钠中毒 机采前,给予献血小板者口服10%葡萄糖酸钙10 ml,以避免机采过程中出现低血钙,对保证机采血小板顺利进行,使机采血小板达到收集标准有重要作用[4]。

3.2.6 储存与运输中的控制 血小板采集完成后,送到供血科的血小板振摇箱内,血小板袋要,不得重叠,因为血小板保存袋具有透气功能,重叠或加上外袋将影响血小板的正常代谢,导致乳酸堆积,pH值下降。在(22±2) ℃连续振摇保存,可防止血小板聚集,保持血小板的活性。发放前认真检查血小板的外观,应呈淡黄色云雾状,无纤维蛋白析出、无黄疸、无气泡及重度乳糜,血袋无破损,将检查合格的血小板制品放置在运血箱内,送往医院,运输过程中注意轻拿轻放。冷链的两大要素是组织和管理血液制品储存和运输的人员以及安全储存和运输血液制品的设备。在整个血小板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血液冷链的中心环节是维持正确的温度(22±2) ℃。

总之,应针对影响因素,从献血者到患者(从血管到血管)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保证机采血小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洪缨,郑碧华,刘桂然.25例机采血小板冲红原因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5):308.

[2]洪缨. 机采血小板的质量保证[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3):254-255.

[3]McDonald CP, Lowe P, Roy A, et al.Evaluation of donor armdisinfection techniques[J].Vox Sang,2001,80(3):135-141.

[4]严书梅,张剑,袁秀珍.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2):3205-3206.

(收稿日期:2009-05-17)

上一篇:神经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 下一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