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28例疗效分析

时间:2022-08-14 08:27:27

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28例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6-0020-02

纳洛酮在酒精、镇静催眠药、一氧化碳等中毒昏迷抢救中具有明显催醒作用,已为大家所共识。2004年5月~2008年8月我们将纳洛酮用于肝性脑病的治疗,观察其对肝性脑病的催醒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病人为2004年5月~2008年8月在我院住院病人,均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每组28例。治疗组男20例,女8例,年龄33~73岁,平均53岁。肝性脑病分4期,Ⅰ期4例,Ⅱ期10例,Ⅲ期12例,Ⅳ期2例。基础肝病为肝炎后肝硬化23例,门体分流术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例,慢性重型肝炎1例。对照组男21例,女7例,年龄31~72岁,平均51岁。肝性脑病分期,Ⅰ期5例,Ⅱ期11例,Ⅲ期11例,Ⅳ期1例。基础肝病为肝炎后肝硬化22例,门体分流术后3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慢性肝炎1例,慢性重型肝炎1例 。两组病人均有明显肝功能损害表现,其中42例伴有腹水,23例伴有黄疸。所有病人均存在肝性脑病诱发因素,电解质紊乱25例次,继发感染13例次,消化道出血9例次,腹水引流过多8例次,利尿过度6例次,蛋白摄入过多5例次,严重呕吐3例次等。两组住院病人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治疗均以去除诱因,谷氨酸钠、谷氨酸钾等降血氨,甘露醇脱水减轻脑水肿,维生素C、维生素K1、甘利欣、人血白蛋白、支链氨基酸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北京四环制药厂,商品名苏诺)0.8 mg静注,必要时其后15、30、90、180 min等剂量应用,如不清醒再每隔2 h等剂量重复使用。

1.3 疗效观察标准 观察清醒所需时间,患者恢复情况。显效:24 h内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消失。有效:24~48 h内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明显改善。无效:超过48 h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清醒所需时间行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清醒所需时间 表1可见治疗组26例静注纳洛酮后最短5 min,最长24 h清醒,显效25例,有效1例,无效2例。对照组22例10 h后渐清醒,显效1例,有效20例,无效7例。两组清醒所需时间采用t检验,P

3 讨论

近年发现肝性脑病患者血浆中β-内啡肽(β-EP)浓度明显增高,影响病人神智状态[2]。 β-EP是体内主要的内阿片肽之一,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轴中。应激刺激下丘脑释放大量β-EP,β-EP能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使脑皮层血流进一步减少,使脑组织细胞功能障碍;并能直接损伤脑神经的感觉传入及运动传出通路,从而引起中枢抑制。纳洛酮为β-EP受体特异拮抗剂,因此我们选择纳洛酮辅助治疗肝性脑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纳洛酮可使肝性脑病患者转为清醒所需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纳洛酮可竞争性抑制β-EP受体,直接逆转β-EP的作用,改善脑皮层的供血,稳定细胞膜上的Na+-K+-ATP酶,使脑细胞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从而使患者迅速“苏醒”。因此,纳洛酮具有改善脑代谢和脑复苏的双重效应。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辅用纳洛酮使肝性脑病患者提前“苏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减少很多并发症。如:既可减少肺部感染及褥疮的发生,又可避免长时间留置尿管,减少尿路感染。可见,纳洛酮在治疗肝性脑病中见效快,疗效好,值得在肝性脑病的临床救治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3-468.

[2]孔宪牛.肝性脑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变化及纳洛酮治疗作用研究[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39(1):42-44.

(收稿日期:2009-05-17)

上一篇:BD静脉留置针治疗难治性腹水20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