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雷夫老师的“比赛”

时间:2022-08-18 02:11:10

来自雷夫老师的“比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2——点燃孩子的热情》,从书名看延续了第一本书“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这一主题,不过从“让”到“点燃”的改变,又进一步强化了雷夫老师“不强迫学生,只提供建议”的教育准则。这本书采取戏剧式结构,将教孩子“珍视时间”“专心致志”“远离电视”“勇敢选择”“追求卓越”“懂得感恩”“寻求谦逊”“不断超越”等教育理念与实践一线串珠,成为第56号教室故事的番外篇。我想,该书的写作一定让雷夫过了一把“莎士比亚”瘾。因为从实质内容看,它几乎包含了雷夫老师教育世界的全部,而从形式来看,这本书不过是记叙了雷夫老师带领几个孩子观看一场棒球赛而已。

说起来我对书中涉及的棒球运动其实并不了解,我关注的是来自雷夫老师自己的比赛。我觉得这位“全美最好老师”,正是在一项项比赛中,赢得学生,促进学生,收获一个个教育奇迹的。

与美国普通公办教育的等级赛

美国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国家,其学术研究往往直接对接市场应用,体现在教育方面就是他们的高等教育极为发达。然而众所周知的另一个事实是,其基础教育尤其是公办教育正面临冲击。过去4年来,全美大约有数百所学校被关闭,数十万教师因此下岗。美国并非儿童的天堂。孩子是高贫困率的牺牲品,每7个儿童中就有1个挣扎在贫困线上。(据新华网)同时,由于美国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小学教育有着“无原则,无要求”导向,美国的高中毕业生,居然有很大比例的人(大约是20%),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能力都没有。在美国,优质的基础教育一般在私立学校,而且属于有钱人。

雷夫老师正是任教于霍伯特丛林小学,这所公立小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中心一个贫穷、充满暴力的地区,学校中的大多数学生来自移民美国的家庭,家庭的贫穷和破裂让他们生存在恐惧与危险中,街区的暴力与随时会伤害他们、引诱他们,他们甚至从小就带有“平庸”“文盲”的标签,整个社会对他们都不抱希望,很多人不愿为他们的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雷夫老师凭借什么,使第56号教室不同于一般公立学校教育的呢?

首先是靠价值教育。雷夫从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出发,形成“第56号教室”特有的道德“六阶段”,即“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别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雷夫看来,“六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事实上,在雷夫老师的几本书里不乏这样的案例:拒绝在镜头前跳舞的杰西卡,旅途飞机上安静读书的孩子们,一群越过马路去捡拾垃圾并帮助司机让垃圾车恢复原状的少年们……也许这些孩子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还未进入美国的精英阶层,但他们的表现已经使他们拥有了跻身精英阶层的半张门票。礼貌、同情、专注、协作、责任正是以上价值教育衍生品。关注考试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考试中得到甲等是美好的,但是反映出取得成绩进步的学习过程更美好”;“绝对不可拿某个学生的测验分数跟另一个学生相比,一定要用学生自己过去的表现来衡量他现在的进步”;能力比成绩重要,可持续发展比任何奖赏都更重要。正因为如此,雷夫老师的学生们明白要“像莎士比亚写诗那样扫街”,懂得“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好好做”,“成功无捷径”,即我们古人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接地气、通人情的价值取向。

其次是靠审美教育。我发现雷夫老师的教育更接近传统的教育,即重视音乐、美术、体育、戏剧表演的特长培养与审美实践。在我国古代,孔老夫子就注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公民的启蒙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和游戏教育。雷夫老师的教育世界里,审美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权重。譬如他在中午的间隙,义务辅导孩子们弹吉他,在下午两点多钟放学后的三四个小时里带领部分孩子排演“莎士比亚”戏剧,他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体育运动,一起观看优秀影片,一起分享读书心得,甚至利用节假日一起出游、看比赛、参加俄勒冈旅店莎士比亚节……这些以艺体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整个身心都濡染在审美的文化世界里,与历史上最杰出的的灵魂对话,“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因此这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孩子们更专注,更谦逊,更出色。雷夫老师是祛魅时代的教育使者。

可是雷夫老师在这场关涉教育品位的等级赛中并不轻松,来自身边的干涉、质疑从来不断。雷夫老师准备开设莎士比亚课之时,受到学区官员无知的责难;在他所在的霍伯特小学,本来支持他的校长,后来对他也有所不满。在《雷夫老师的莎士比亚课》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更令人沮丧的情形,有同事在走廊见到他连招呼也不打。在雷夫老师另一本书里,还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利用课余时间无偿教授学生的雷夫老师没得到学区领导的一点肯定,而当他带领学生赴英国参加戏剧交流活动后,被“理所当然”扣发了工资。雷夫老师说:“我不建议年轻老师和既有势力抗衡……与其浪费精力去打赢不了的仗,不如顺势而为……”他选择了接受;同时,也成就了他在这场并不被看好的等级赛中,以教学的高质量和教育的高品位而胜出。

与各种不利因素的对抗赛

在雷夫老师看来(事实也正是如此),现实的教育环境实在是太糟糕了。面对形形的家庭、错综复杂的学校环境、浅薄魅惑的传播媒介,雷夫老师能够胜出吗?

固本——雷夫老师的战略。那就是吸引孩子们更长时间留在第56号教室里。从一开始的几个学生自愿留下,到后来大部分学生自觉留下,再到其他班级“小小莎士比亚们”的热情参与,雷夫老师成功地使孩子们明白:相比外面暴力横行、泛滥的贫民街区,第56号教室堪比天堂。他们留了下来,甚至会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待到晚上六点或更久,他们会在周末继续参加雷夫老师组织的兴趣活动。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隔离,雷夫老师提出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远离电视。他的孩子们深知:电视不但浪费了一个人的时间,而且狡诈地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要远离电视,因为“电视削弱、限制了你”。于是,回到家里的雷夫老师的学生们,自己关掉了电视,拿起了书本。

雷夫老师固本的另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关注中等生。他说,有三类孩子,第一类孩子非常出色,第二类孩子很普通,第三类孩子难教育。针对第三类学生,雷夫老师主要是帮助其建立自信。他重点关注的是第二类孩子,给予占大多数的第二类孩子更多的赞美和鼓励。事实上这部分普通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后,人生之路更显开阔。

趣味——雷夫老师的战术。翻开雷夫老师的课程表,我们会发现包班教学的雷夫·埃斯奎斯课程设置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他在数学、文学、历史、自然、美术、体育课的基础上,添加进特色的乐器学习、语法练习、莎士比亚课,甚至还有经济课,雷夫老师教给孩子既实际又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雷夫老师以他超人的智慧使这些课程变得富有趣味。我发现雷夫老师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游戏精神。他把简单的数学口算练习变成了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的综合考查,他让经典文学与影视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他将学生个人理财引入班级管理体系,他让“莎士比亚节”节目排演成为孩子们学习的重要组成,他令旅行变成孩子们一项愉快的综合实践课程。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既劝谕读者,又使之喜爱。雷夫老师这首教育诗写得精彩动人,他的学生们不但收获了全国标准化考试前5%的优异成绩,而且获得了人生不断升格的资本和能力。

在这场激烈的对抗赛中,雷夫老师也略有损失。在他的几本著作中,我们看到这样的孩子们:成为低龄母亲的凯伦,才六年级就发邮件诅咒雷夫老师“下地狱”的克里斯汀,小学毕业不久就返回学校砸坏雷夫老师汽车的两个小无赖……这些情形让同为教育人的我们感同身受、倍感挫败。在与问题家庭、问题社区对抗中,这种缺憾似乎在所难免,但雷夫老师赢得了大多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与孩子们的友谊赛

雷夫老师在他的第一本书的自序《教室里的火》中写道:

几乎每年48周,每周6天,每天12个小时,我和五年级的学生都会涌进我们那可怜的狭小教室里,沉浸在莎士比亚、代数和摇滚的世界里。每年其余的时间,我和孩子们都在旅行。我的妻子只是认为我偏执。但好朋友们对我却没有这么客气,好听点的,说我是充满幻想的理想主义者;难听点的,说我精神有问题。

与孩子在一起,是雷夫老师一贯坚持的。成功无捷径,这是他教给孩子的道理,同时也是他本人教育的基本准则。教育的成功无捷径,“如果你要在庸庸碌碌的世界养育卓越非凡的孩子,就要有耐心,永远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那样,优秀的品质才能在他们的性格与灵魂中扎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雷夫老师几十年来只做一件事:和孩子们在一起。在这场与孩子们持久的友谊赛中,雷夫老师收获的是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打铁还需自身硬,雷夫老师永远以身作则。我一直在寻找一个代名词,可以让我表达雷夫老师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发现“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都不足以评价雷夫老师的全部。最终我发现我只能用《纽约时报》的评价一个词语:“圣徒”。雷夫老师确实是教育的圣徒。他把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给了孩子们。他没有闲暇,也可以说他的工作就是闲暇,他的闲暇就是工作本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改变一个又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他最诚实,最友善,最勤奋,他要求的自己一定先做到。他的三大爱好棒球、摇滚乐和莎士比亚,正是点亮学生兴趣之火的种子,经久不衰。

“会讲解五百遍”,雷夫老师永远值得信任。他秉着十二分的耐心等待每一个后进生,因此他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信赖。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耐心,让心灵的履痕更清晰,持久。甚至在离开第56号教室几年后,不少孩子还会回来参加活动。

耐心的前提是高标准严要求。在雷夫老师看来,美国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大家都是胜利者”大有问题。优就是优,不可替代,“有教无类”的廉价表扬有害无益。也因此,雷夫老师这场盛大的友谊赛显得丰富而有效。

雷夫老师的耐心还体现在,他始终要求学生“自己想明白”。在雷夫老师的几本书里,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案例,无论是体育运动还是乐器学习,无论是文化学习还是学生教育,雷夫老师都把“转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他的通常做法就是,请坐“冷板凳”,让他们自己想明白,之后再回到队伍中来。即便是对上文所述的典型问题学生,雷夫老师仍不放弃希望。雷夫老师没有中国特色的“一课成名”,而是耐心和更持久的耐心。

教授得法,雷夫老师是个好陪练。这位纽约大学的高材生,显然不是一个死纠蛮干的老师。他教有方法,更注重教给孩子们方法。他教学生数学研究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正是学生将来受用一生的学术智慧;他班内实行的“货币政策”,正是学生今后理财与时间管理的预演;他与孩子们一起读书、讨论,观影、交流,有交流的阅读实践是散养式阅读功效的十倍;他与孩子们一起将心灵对接历史、时代与崇高……当有一天,雷夫老师发现曾经的学生拥有了当年自己强调的价值取向,具备了并非当年习得知识和能力,我一次次看到雷夫老师的惊讶与欣慰。

最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雷夫老师还拥有强大的比赛后援团。经过多年的积累,雷夫老师已经拥有了丰富的人脉资源和资金来源。他拥有专业水准的编曲,他能获得名嘴奥普拉的慷慨资助,他能请专业导演来指导“小莎士比亚”们,他得到了妻子芭芭拉的真情支持,有一回他班上一位小女孩竟然完成了教室舞台灯光的复杂线路设计……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2》中,雷夫老师与几位学生正是受洛杉矶道奇棒球队的邀请去观看比赛的。总之,没有比这些更美好的了。如此的友谊赛,谁能不投入其中、尽情享受呢!

正是在上述比赛中,雷夫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创造了一个个教育的奇迹。

其实,雷夫老师最大的比赛对手是时间。他说:“我的工作是帮助小孩子不要只看到表面,而且尽量利用好时间,好对环绕着他们的世界获得更深的理解。”他所有教育活动的实质,正是教育孩子懂得管理时间的过程。他说:“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比我们更好的人生。假如他们珍视时间,这梦想更可能成真。”他付出了自己的时间陪伴、等待孩子们发现时间的真谛。他与时间比赛着慢跑。于是雷夫老师发现,未来的时光真美好,因为他交给世界最美好的孩子们。

我看到雷夫老师中国报告会上演讲的一段视频,并不完美的同声翻译不能阻挡我们对这位美国同行的深刻理解和崇高敬意。雷夫老师将墨镜架在头顶,看起来,他一直注视着前方,又像是一直仰望着天空。

来自雷夫老师的“比赛”还将继续……

(丁锋,南通通州区新联中学,226363)

上一篇:以课例为载体进行专题校本教研 下一篇:建立区域大教育观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