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创新组织中创新活动越界机制研究

时间:2022-08-18 12:58:59

分布式创新组织中创新活动越界机制研究

摘 要从事分布式创新活动的企业必须面对创新活动穿越组织边界的挑战。文章在引入分布创新组织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创新活动越界包括穿越组织边界、时间、空间和不同学科知识的边界。在活动理论分析框架下,通过“边界对象”和“边界管理者”概念,描绘创新活动的交互作用,探讨了创新活动跨越组织、时间、空间和学科知识边界的途径。同时利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概念解释交互活动越界现象。进而,为管理创新越界活动提出加强组织学习、合理设计活动安排和强化单位间合作的三项措施,并展望了后续的可能研究。

关键词分布式创新;活动理论;创新组织;机制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7-0035-09

一、引 言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规模日益扩大或/和难度增加,知识、人才、成本、时间等因素为创新企业带来更加严峻的新挑战。为此,企业放弃孤立封闭创新模式,选择更加开放模式,从而创新活动日益趋向网络化和分布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的广泛应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分布式信息网络。从而,分布式创新应运而生。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域的企业基于信息网络平台以创新为目的所构建的合作组织就是分布式创新组织。Chris Kelly(2006)[1]指出全球化意味着分布式创新。Mohanbir Sawhney和Emauela Prandelli(2000)[2]指出:“在网络经济的商业背景下,公司本不是孤岛,公司不能独自产生管理知识,他们需要与他们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合作以创造知识,而分布式创新正好能够使公司从合作伙伴和客户那里获得创造力和知识”。这些活动目的是实现整合跨越地域和组织边界各种资源和知识。高小芹和刘国新(2009)[3]认为,分布式创新是指企业内和具有合作关系(上下游)的企业之间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在不同地域,依据共同的网络平台进行的创新活动,这种分布式创新与集中式创新活动相比,分布式创新的组织构架、运行机制和模式、动力源泉以及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不同地域性、同时性、协同性、合作性和资源共享的特征,它既是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分布式组织,又是企业外部(企业之间)创新活动的分布式合作。由此可见,在分布式创新组织中,只有创新活动穿越组织之间的有形和无形界限,才能实现知识和信息等资源之间的互动。这些边界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组织界限,而且还包括了时间、空间和学科知识的边界。本文认为,创新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研发、生产和产品商业化活动,更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活动。创新活动是各种信息与知识越界转移的载体。但是从活动视角研究创新活动越界现象还不多见。因此,借鉴活动理论思想,本文研究分布式创新组织中创新活动越界机理,相信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活动理论

1. 活动概念

在众多基于实践的组织方法中,活动理论是最知名框架之一。活动是指通过发展循环进行的不断演进过程。活动理论关注的重点是“活动”概念,不是个人或集体。根据这种思想,人的行为是嵌入在有组织的共同体和制品介导的活动中。因此,认知、学习和发展具有社会根源。符号和其他文化制品媒介或介导着人类行动。

在人类行为中工具或制品的添加是一个有意义命题。Engestrom(1987年)[4]制定的活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活动系统关系

2. 活动理论思想主要内容

(1)活动系统的构成。在活动理论中,活动是分析基本单位,也是一个系统。它的组成如下,三个核心元素:主体、客体(对象)和共同体;以及三个中介元素: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核心元素与中介元素之间的关系如上图。活动系统包括“主体、工具、客体、劳动分工、共同体和规则”6个互动要素。主体是参与活动的个人或群体。人类任何活动都指向对象,并且完成活动必须借助工具等中介手段。

主体借助工具作用于对象,共同体采用了各种规范和劳动分工。主体在共同体内通过采用调节工具和劳动分工对客体实施行动。

活动有目标。事实上,任何活动都隐含着活动目标。表述“无目标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了。活动可能似乎没有目标,但科学考察活动的必然要求发现它的目标。此外,活动目标以两种形式出现:第一,其独立存在形式,指挥着主体活动;第二,脑海里的目标,作为主体“发现”活动属性的产品。这个属性只能受到活动主体的影响,而不是其他因素(1977)。

工具介导着主体对客体的行动。它们既可以是物质的(如扳手),也可以是概念的(如理论)。工具本身是其他活动的产品。工具从而有自己的历史。它们是通过某些活动创建,并应用在一些活动中。Wartofsky(1973)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制品概念[5]。他指出,人类的独特性是工具的使用。

Wartofsky把制品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类制品直接用于生产和其他人类相互作用,包括物质(一个汤匙),或者非物质的(一个字)实体。第二类制品是第一类制品相互作用模式的表示法,并参与某些惯例保存和其传输的行动。第二类制品的例子,如算法和程序。第三类制品是对第二类制品代表功能的抽象,也是变革推动者。它们代表了未来可能性和以复杂实体存在的想象世界,如科学理论[6]。

(2)活动分析单位。活动理论重点是关注参与者在共同体内实际做什么,以及在这种关系下如何理解活动理论。活动分析单位是整体复杂性的代表,它在关系背景下是可分析的,它作为文化制品状态对人类来说是特殊的,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从而,活动概念克服组织现象分析中的个人和集体两个层面之间的分离。

活动的静态描述没有抓住活动演进的性质。活动的观点,辩证地强调紧张和矛盾的发展潜力,代表了运行在组织系统中广泛的力量。Blackler(1995年)[7]总结了这个分析本单位的主要特点:

①活动是受媒介调解的,并通过制品和工具得以执行;②活动是务实的,并由目标和动机所驱动;③活动是有地点的,它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涉及特定实践社区。因此,活动强调这个社区的规范、惯例和角色;④活动是暂时的,它们不断演进和繁殖,而不是复制;⑤活动是争议性的,它们是不同的利益、观点和看法的聚集地。这些往往引起内部和活动之间的矛盾。

上一篇:基于能力分配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研... 下一篇:北京旅游地产的三个维度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