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激活数学课堂

时间:2022-08-18 12:44:26

巧用多媒体激活数学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多媒体的应用为学生传递了形、声、光、色、意等大量信息,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计算过程,转换成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学生津津乐 “看”、乐“思”、乐“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把多媒体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一、巧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而运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具有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颖的刺激感受。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交替、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获得新知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折扣》的课堂上,可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一个“购物商店”的模拟生活场景。当大屏幕上出现“一柜台老板看隔壁打折销售生意如此红火,于是也将某物品成本价提高40%后再打八折出售,最后每件以224元出售,到底老板一件衣服的利润是多少”的动画演示时,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接着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帮老板想一想、算一算,这样销售到底能不能挣钱……这样的教学,境中有趣,趣由境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师借助多媒体这个平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学生理解、接受有关折扣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找到一条捷径,从而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既轻松又愉快,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巧用多媒体,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促进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数学中的运算定律、公式,一定要展示其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数学公式、定律是怎样进行探究、发现、归纳、总结得出来的,才能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形成的演示,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生地动展示图形的变化,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效果。

三、巧用多媒体,增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具有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特点,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此类课件,具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随机操作的功能,使学生无意注意化为有意注意。利用这些功能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产生特殊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信息技术也能省去很多师生抄题的时间,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解决问题的重点、难点上,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巧用多媒体,加强课堂训练,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课上,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中,“练”贯穿全过程并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能知道。一般在这个时候,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和紧张学习,都比较疲劳。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出示有趣味性、层次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发挥信息技术功能加强课堂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巧用多媒体,体现即时反馈,给予学生恰当评价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而恰当的评价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很好地做到即时反馈和恰当评价。 答题不再是冷冰冰的红“√”或“×”,而是及时的奖励或信息的提示以便再努力。特别是对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使他们免于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也不致于因知识链条未衔接好而形成恶性循环,他可以自己选择弱点揣摩消化从而掌握和巩固新知。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让数学课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魅力!

(责编 金 铃)

上一篇: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下一篇:浅谈古诗之“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