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思路

时间:2022-08-17 10:15:41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思路

[摘要]福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福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选择,既对福建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更是引领福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导向。

[关键词]福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思路

1 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共同作用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代表着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国家竞争力提升具有根本性重大影响,很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深刻社会变革。然而,如何选择并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核心是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培育和发展工作,先后召开多次研讨会议,充分调研并征求各领域专家意见和建议,在深刻把握战略新兴产业内涵特征,立足省情、科技、产业发展基础上,于2010年7月省委八届九次会议明确确定了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海洋经济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1.1 具备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罕见国际金融危机时全球经济结构进行深度洗礼和淘汰后,福建省战略性新兴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根据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2009年全省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资源环境技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36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占全省经济总产出的7.28%。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达8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9%,占全省GDP比重的7.19%。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与资源环境等三个战略性新必产业领域的技术产品在危机复苏中出现猛烈增长态势,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和节能与资源环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分别达到84.8%和31.7%,增值幅度明显高于其他领域产品。

1.2 市场竞争处于优势地位

以2008年~2009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调查数据为准,运用麦肯锡矩阵,比较分析了全省各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等,得出如下结果:(1)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产品在市场中具有较好前景,产品利润牢达37.7%,产品利润占全省总产品利税的13.1%。特别是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产品利润率分别高达71%、50%、34.5%。(2)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增加值占全省总产品增加值的43.8%,但其产品利润率、利税占有率已偏低,分别仅3.5%和3.1%。但是其中的智能交通技术、软件技术的产品仍有较好市场竞争力,产品利润率保持31.5%和21.4%。(3)生物与新医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和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四个领域的产品,增加值占有率和利税占率总体偏低,但在个别技术领域的产品仍有较高市场利润率,如中药与天然药物、化学药、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等技术产品的市场利润率仍保持在15%以上。

1.3 自主创新能力急待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是我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然而,我省多数的高新技术产业中“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制造型产业现象仍较严重,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境外企业手中。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2009年,我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澳台投资和外商独资的产值分别占据了35.9%和41.1%,而我省内资企业仅占22.9%;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货值达1321.8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1.1%;其中,电子信息技术的出货值达879.7亿元,占全省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的67.5%。

从概念范畴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必产业和未来主导产业的交集,从产业发展规律及其现实基础来看。以上所列领域和产品数据分析虽是一个产业发展基础的调查统计,却充分展现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基础和优势,同时也反映了我省战略性新必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规模与发展基础薄弱等仍是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2 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思路

2010年7月,省委八屑九次全会提出“在更高起点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打造产业强省”,“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选择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海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一大批成长性强的企业发展壮大,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力争形成先发竞争优势”。省委战略决策为我省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我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跨越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全省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性和我省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思路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2.1 明确目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福建经济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因此才有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业水平低、赢利能力弱等一系列发展的顽症。因此,战略性新必产业内涵所揭示的“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的两个方面中,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才是战略目标,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将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缺失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则等同于重回经济发展的传统老路,进一步制约福建经济发展。对此,(1)尊重并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育和发展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并结合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深入研究福建省战略新必产业发展特点与规律;(2)找准制约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强化调查研究工作,及时跟踪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技术领域的新发现、新突破和新发展趋势,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查摆、梳理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需求,为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提供决策依据;(3)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重点发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区域重大科技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引领,实现超前部署、跨越发展。

2.2 科学规划,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根据福建省战略性新必产业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实施“规划先行,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发展策略。(1)抓紧研究

编制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作为指导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2)研究制定各具体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与特点,分产业制定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海洋经济等具体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全面扶持和引导各新兴战略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3)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发展。立足当前产业优势,着眼世界科技前沿,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必产业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高端切入,扬长避短,重点培育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与资源环境等高成长性和良好市场竞争优势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形成我省长期技术优势与产品标准话语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相对优势领域,集中攻克无线通信技术、太阳能电池及配套等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为全省经济扩规模、促增长提供有力保障;在生物与新医药、海洋高新产业等先导产业领域,开展农业生物技术、重大疾病诊疗综合防治、海洋活性物质提取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培育农业新品种、发展创新药物、海洋生物与功能等一批新产品,为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2.3 创新方式方法,引领市场快速成长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一体化,创新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化过程。技术融合带来了更多的技术――产业模式间学习、传递、组合的方式方法,推动着全球产业进入了一个创新越来越多样化,形式内容不断对新的时代,聚变性创新、裂变式创新、逆向创新等革命性创新方式方法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在一个新产业的崛起和对传统产业改革升级的交替之际,一定会出现对旧模式的群体型超越。如苹果iPhone手机、淘宝商城、新能源汽车、google、物联网的问世等都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对此,福建省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应充分重视创新方法方式的研究与运用,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壮大。(1)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起信息驱动、知识驱动、方法驱动、需求驱动等四大要素联动推进的创新网络系统。(2)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基地和上程,培育市场需求,拉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3)引导消费模式转变,积极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等新消费模式,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产品推广等领域给予扶持引导,并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々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4)加强企业创新方法培训,有针对性创新方法培训,传播技术创新方法,有利于培育企业和全社会创新意识,减少企业创新资源浪费,缩短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周期,从而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4 创新体制机制,集聚产业发展合力

(1)完善项目带动机制。整合省级项目资源,建立厅局(委)项目联动引导机制,形成以技术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为基础的项目生成、运作和落实机制,重点建立省直相关政府部门所掌握各类计划项目的联动引导机制,整合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区域科技重大项目、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重大项目资源,在研究开发、成果中试、商业化、产业化等环节形成系统创新链的引导和培育机制。(2)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的基础上,设立省级战略性新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支持方式,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和支持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相一致的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3)建立税收激励机制。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4)引导社会资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采取贷款贴息、基金制、创业投资风险补偿等多种投入方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新型的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支持力度,带动金融资本投向科技创新。积极争取福州、厦门国家级高新区开展非上市企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扩大试点,加快构建福建省创新创业企业非公开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平台,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向研发前端投入,鼓励民间资金、民营资本参与科技投融资。

上一篇:走进科学乐园──提高小学科学教学实效性的策... 下一篇:浅谈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