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创新意识

时间:2022-03-23 01:30:08

新课程呼唤创新意识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增强、激发、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英语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四有”新人、有创新能力、有个性、有能力的开发型人才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改革现行过程过分注重智育和知识传承的倾向。创新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发现或创造出相对于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而言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心灵的探索者,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者。那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

1激发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创新意识的源泉在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于学生的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而外部的动机表现为外部的刺激因素等。教师要善于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根据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因素,适时运用生动语言或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幻灯片、录音机、VCD机、多媒体等直观性教具,使学生感到形象而鲜明、生动而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 Where are you from?的时候,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材料,如祖国的名胜古迹,或少数民族的服饰,然后让学生拖动鼠标,自己组合一个卡通人物跑到各个景点内,或穿上各款服装。每设计完一个画面,学生便可以猜卡通人物是哪儿人。面对这些色彩丰富,画面精美的图像时,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兴趣高涨,真正达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2设疑启智,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的思考题,让学生讨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如教授Canbirdsfly ?课本的回答是Yes, ofcourse,theycan. 让学生回忆所学的表示鸟类的单词,有个学生问Canostrichfly? 于是学生开始讨论,互相交流各自所掌握的有关鸵鸟的知识,并让他们回家去查阅资料。当学生对某类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创新思维的源头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让学生一词联想,群体记忆。把已学过的单词为基础横向联系,如,由 panda 联想到dog , monkey……,先复习who ,再学习whose, 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学生记得快,印象深。发挥学生联想力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可以拟定topic,如Whatseason do you like? 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学生的思维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独创性。只有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活学活用。

3创设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要想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自由而宽容的氛围。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一言堂局面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开展讨论,质疑,使他们身心愉悦,有安全感,使他们能敏捷地思考,自由地想象,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信任、热情鼓励以及耐心期待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课堂活动的主动参与。反之,教师哪怕一丁点儿的焦躁,嫌弃与失望,也会影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缩小乃至封闭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课堂上,笔者经常鼓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观点多以表扬为主,不正面否定批评。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使他们能够获取一种成就感,激发上进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每个学生都进步的基础上,要不吝啬自己的表扬激励,经常用Great /Wonderful / You are very smart /Never mind /Don’t be nervous / Good, but….等评价用语,让学生置身于宽松的心理环境下,不断处于主动亢奋的状态,养成乐思,善思,敢思的思维品质,形成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

4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以往的评价是单一的,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对方法不很讲究。新课程十分重视评价这一功能,重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基本要求的状况进行检测和评价,重视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重视学生作业,活动产品相关业绩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的始和终,把教学目标分为A、B、C 三个层次,各个层次应有相应的能力训练点和掌握的要点,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投标,最后进行评估。把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依据,改为随时的奖评及听,说,读,写,唱,演综合考核。这种考核既全面又准确,也受到学生的喜欢。随时就是指在课堂上,只要学生有一点成绩和进步,如学生敢于举手发言,听力进步了,表演对话时更加形象生动了,哪怕是说话声音比以前大了,发音比以前更准了,教师就应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量以激励谦和的语气加以鼓励,使其在获取成就感的扶梯之上,跃跃欲试,逐步提高。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应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当学生取得一定成绩或进步时,可分给他们一朵朵小红花,当小红花达到一定数目时(优等生和学困生要求达到的数目不同),他就可以换取一件学习用品,期末时,教师可根据小红花的数目给学生打一个相应的分值。这样,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训练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家长对教师的评价。要让学生懂得并学会评价,明白评价不能只是批评,而且要学会欣赏,善于发现同学的优点,用亲切、商量的语气指出改进的地方,相信对方都能欣然接受。

参考文献:

[1] 杨连瑞, 肖建芳. 英语教学艺术论[M].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