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时间:2022-08-17 06:51: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一群体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正视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形成了经济、心理双重贫困。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有序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33-01

1 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对于学费和生活费无力支付或支付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的群体。当前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逐渐产生自惭形秽之感,自我评价偏低,所以不敢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交往,担心别人看不起。或是由于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受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心理挫折,遂自视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表现出强烈的自卑心理。

1.2 焦虑抑郁心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好,他们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为贫困的家庭焦虑,害怕家里再有什么不测而经济上无法承担;为学习焦虑,他们由于接受了社会、高校、同学的帮助与支援,他们认为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给予他帮助的人,因此害怕学习不出类拔萃;为就业焦虑,他们有的申请了助学贷款,但临近毕业时得为如何偿还货款焦虑,就业压力也会引起他们的焦虑抑郁心理。

1.3 敏感,封闭自我心理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不愿提起自己的困难,怕同学们看不起,因此他们内心极为敏感,有时候一些不经意的小事,都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内心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如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别人交朋友,独来独往。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的心理与他们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极大的矛盾,一方面把自己封闭起来,另一方面又极想了解他人,与他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受挫感,增加内心的痛苦。

2 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心理素质较差

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评价偏低,自我认同的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2.2 经济上的压力

经济贫困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首先,大部分的大学都在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这对来自偏远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相对困难的。其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来自于农村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由于家庭困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一般比较高,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背负上了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压力。

2.3 就业压力

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上大学就等于有了铁饭碗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意味着大学这几年的投资和希望都将成为泡影。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不好,一般都是举债上大学,他们肩负着大学毕业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重任,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产生了焦虑等心理问题。

3 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3.1 改变现有资助方式

现在社会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无偿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他们就能走出困境。其实贫困生不仅仅是需要经济上的无偿帮助,他们更渴望社会对他们内心感受的关切。如果社会和学校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勤工助学、打工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读书,这样,在他们心理上不会有那么多的自卑感,还可以使他们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勇敢地与人交流,从而使他们逐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战胜困难,积极向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健全心理咨询机制

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他们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等。

3.3 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学校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各种爱心行动。高校应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娱活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使之在集体中感受到大家的关心。一方面,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师生员工要以各种方式加强与贫困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给予贫困生以更多的理解和人文关怀,逐步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使他们在友情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排遣寂寞、沮丧、痛苦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人文关怀中还蕴涵了爱心互动的精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中也学到了如何踏实做事、正直为人,如何关爱、同情弱者,懂得了回报社会和他人。

总之,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助困与育人不能相脱节。如何强化育人环境,形成和谐成长氛围,注重贫困生人格培养,这需要社会和高校不断地努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财政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R].教财[1993]51号,1993-07-26.

[2] 李子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1):77-78.

[3] 宫龙江.贫困大学生双重倾向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2006.

[4] 尹春苹.胡苹,吴永祥.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7(3):628-629.

[5] 徐克选.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9-53.

[6] 宋学峰.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与思考[EB/OL].中国地质大学学工在线,2008.

上一篇:高职教育特色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试论职业指导在“精细化”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