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县林地资源消长分析及管理建议

时间:2022-08-17 04:20:45

桐梓县林地资源消长分析及管理建议

摘 要:文章通过对桐梓县2006年二类调查、2012年度林地更新数据分析,阐述了林地资源消长变化的原因及变化趋势,并对今后林地资源如何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林地资源;消长分析;管理建议;桐梓县

中图分类号:S727.5 文献标识码:A

1 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桐梓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跨E106°26′~107°17′、N27°57′~28°54′,东邻桐梓县、绥阳县,南接遵义县、汇川区,西至习水县、仁怀市和重庆市綦江县,北连重庆市的南川市、万盛区。东西最宽52km,南北最长81km,总面积318980hm2,占贵州省面积的1.8%,占遵义市面积9.3%。

1.2 地形地貌

桐梓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中山峡谷地貌,间有少许的山原、深丘、宽谷及山间盆地。大娄山脉蜿蜒于东南部、南部,其支脉蒙山于中部横贯县境,再向南北延展。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3大河系的强烈切割,构成了沟堑纵横、山峦重叠、坡陡谷深的奇特地貌景观。境内最高海拔为2227m(狮溪镇柏枝山的牛角寨),最低海拔310m(坡渡镇内羊磴河入重庆谷口)。

1.3 水文

境内河流均属于长江上游干流区,主要有桐梓河、松坎河、羊磴河,分属赤水河、綦江河水系。河网密度0.26km/km2。

1.4 气候

桐梓县气候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年均无霜期260d,年均日照时数1114h,年均降水量1057mm,相对湿度79%。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垂直地带性变化和小区分异比较明显,生态环境多种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素有“宜林山国”之称。

1.5 土壤

桐梓县境内土壤主要以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为主,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紫色砂页岩发育的紫色土,海拔1400m以上分布有山地黄棕壤。

1.6 植被

县境内原生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因长期的人类活动,原生植被已遭严重破坏,残存面积不多,现有植被类型为次生演变后形成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竹阔混交林等5个植被类型。

2 林地资源变化分析

表1为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林地面积减少,是因为地方经济发展,各类项目征占林地,从而增加非林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增加,通过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上大面积更新造林;原来的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郁闭成林;加强了林政管理,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森林,从而使有林地面积增加。灌木林地增加主要原因是2次调查技术标准不同。无立木林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火烧迹地增加,盗伐、滥伐林木产生的采伐迹地。未成林地造林地减少原因是郁闭成林为有林地。宜林地减少原因是通过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使宜林地变成有林地或疏林地。

表1 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hm2)

统计单位 2006年 2012年 变化值

国土面积 318980 318980

林地面积 178078.64 176392.67 -1685.97

有林地 108650.86 113788.10 113.00

疏林地 1497.71 1562.16 64.45

灌木林地 51904.64 54370.33 2465.69

无立木林地 2109.00 2559.76 450.76

未成林造林地 9098.37 276.52 -8821.85

宜林地 4812.27 3853.80 -958.47

2.2 林地资源按林种划分

由表2可见,桐梓县防护林面积比例最大,用材林居中,经济林偏小,薪炭林最少,林种结构不尽合理。

表2 各类林种变化统计表(hm2)

调查时间 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 用材林 经济林 薪炭林

2006年 82470.57 3972.07 19082.27 1533.39 846.5

2012年 131293.94 6452.72 23758.76 1549.08 2186.78

变化值 48823.37 2480.65 4676.49 15.69 1340.28

2.3 林地资源按龄组划分

由表3可见,幼龄林面积增加幅度较大,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面积有所增加,但比例偏小。

表3 各类龄组变化统计表(hm2)

调查时间 幼龄林 中龄林 近、成、过熟林

2006年 80528.52 23146.21 4230.04

2012年 86211.99 22965.51 3963.57

变化值 5683.47 -180.7 -266.47

3 存在问题

3.1 建设用地需求量大,林地保护压力偏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尤其是桐梓县城镇化的推进,需要桐梓县承担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供地责任。由于桐梓是个山区县,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近几年城市发展,工业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对林地的使用量比较大,从2006~2012年林地面积减少1685.97hm2,平均每年林地减少281hm2。个别地方违法使用林地情况时有发生,建设用地占用征收林地利用粗放,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理念还有待深化。

3.2 林种结构不合理

桐梓县5大林种中,防护林面积131293.94hm2,特用林面积6452.72hm2,用材林面积23758.76hm2,薪炭林面积2186.78hm2,经济林面积1549.08hm2。各林种面积结构比为80:4:14:1:1,防护林面积比例最大,用材林居中,经济要偏少,薪炭林最少,增加了工业发展用材的矛盾。

3.3 破坏生态建设局面没有扭转

桐梓县地处贵州北部,地势起伏大,陡坡地多,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石漠化严重,地块零星破碎,土壤瘠薄,林地破坏容易恢复难。截止2012年底,与2006年相比全县疏林地面积增加了64.46hm2,无立木林地增加了450.76hm2,疏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面积在增加,说明有些地方盗伐、滥伐等违法现象还没有根本遏止,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还存在。

4 林地管理建议

4.1 健全林地管理制度

4.1.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林地监测管理水平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完善林地地籍管理制度,并对林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县林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规划实施情况,发现、纠正和处理违反规划的行为。以数字影像信息为主要技术手段,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管理与动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社会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并根据需要修改和完善规划,以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带动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和服务的社会化。

4.1.2 加强林地地权管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了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带活了林地资产,既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又推进了乡村民主建设和增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向群众广泛宣传讲解林权的重要性,以及申办林权的程序。凡尚未发放林权证的林地,林业部门认真组织林地林权的实施勘界,明确林地林木性质和权属,并将权属落实到地块,将面积与空间位置和权属证书落实到明确的主体,切实做到县域集体林地图、文、表一致,人、地、证相符。建立健全林权管理机构,落实办公场所、人员及有关经费,及时办理森林、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使用权的调查、登记、确认,发放林权证等工作,加强林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按相关法律程序及时处理权属纠纷问题。

4.1.3 实施动态管理

为掌握林地资源的增减和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必须利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对林地的保护利用实施动态跟踪,综合分析引起林地资源变化的各种因素,预测林地资源未来的变化情况,及时研究对策,调整管理措施和手段,实现林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达到规划的预期目的。

4.1.4 强化监督检查

桐梓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对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地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专项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规划实施监管制度,及时发现、制止违反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行为,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有规不循、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以权代法的行为,对违反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使用林地的行为要坚决查处,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2 林业基础设施建设

4.2.1 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要规划建设以娄山关革命旅游胜地、柏箐自然保护区、黄莲县级自然保护区和凉风垭森林公园为重点,实施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工程建设

4.2.2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

要规划娄山关革命旅游胜地、柏箐自然保护区、黄莲县级自然保护区和凉风垭森林公园等地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

4.3 强化林地保护管理队伍建设

林地保护管理队伍是林地保护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的职能和作用,必须加强林地保护管理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解决林地保护队伍的机构、人员和经费渠道等问题,确保机构稳定,工作到位;改善办公条件、配备电脑、车辆等必要的设施;加强培训,提高林地保护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的水平。

上一篇:从毛竹幸免于火灾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新时期大别山区森林经营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