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盔上校的战地纪实

时间:2022-08-17 02:31:11

2003年,继我国首次向柬埔寨派出维和部队十年后,中国军人再次戴上蓝盔,在联合国的旗帜下奔赴战火未尽的非洲国家。与中国维和部队同行的,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导演尚昌仪。这位一直秉承“什么地方燃烧,就到什么地方拍摄”理念的记录者在此后的8年里先后9次赴联合国苏丹达尔富尔、黎巴嫩、西撒、刚果(金)、利比里亚、南苏丹等7个维和任务区,辗转30多万公里进行拍摄。中国军人在这些“死亡地带”中执行任务时过硬的作风和一流的业绩被他先后凝结在六部纪录片中,在最近播出的20集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里,则有着最为全面、充分的展示。

“时间长了人就麻木了,说起来都没有激情。”尚昌仪离开维和任务区两年后提起往事已没有什么兴奋的神情。由于拍摄时间总计长达15个月,在某些任务区尚昌仪甚至比维和官兵更为熟悉当地情况,“他们一期才八个月,然后就不会再去了,所以我比他们还熟悉任务区。他们邀请我给他们讲课,介绍介绍任务区,也给官兵讲外事上需要注意什么”。

说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那些曾发生过惨烈厮杀的地区,敌意和战端仍未完全熄灭,枪击和爆炸时有发生,甚至针对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袭击事件也时有发生,我国至今派出维和部队1.7万余人次中就有9人在执行任务时牺牲。尚昌仪讲道,“有的武装派别出于政治目的,企图把你赶走,还有的是抢装备来武装自己。巴基斯坦和非洲一些国家的部队装备有皮卡,那车在当地很实用,反政府军就抢这个。我们的部队在那儿遇到好几次”。

多次穿越过非洲的丛林,他耳闻目睹了太多的丛林中发生的悲剧。“正因为了解丛林,我才变得惧怕丛林。”尚昌仪不禁感叹道。在所有身处当地的外人眼中,那里四处都是未知的危险,同时由于非洲人一遇上高兴的事情就朝天上开枪,更凭空增加许多紧张感。“我一直因为晕,没坐过装甲车。”尚昌仪言语中还有一丝后怕和无奈,无疑在危险地带装甲车是保证安全的好选择,“车里的空调不管用,噪音又大,坐进去又闷又热,我宁可去坐前面的吉普车”。

维和部队居住的营地实际上也好不到哪儿去,配备有空调的板房虽然比帐篷要好得多,但在这些地方蚊虫防不胜防。因此疟疾肆虐几乎是常态,尚昌仪与维和官兵只得使用治疗药物来进行预防,无法顾及这种方式对身体的潜在危害。不过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尚昌仪仍然对自己能够来到这些部队所有物资都靠空运的地方感到由衷的高兴,正因为连西方媒体记者都难以到达,他亲手拍下的素材才更显珍贵。

而跟随维和官兵拍摄的过程,用尚昌仪的话说,那叫“紧张中时间过得飞快”,尤其是在雷场中的日子。在西撒哈拉沙漠、在黎巴嫩的废墟中,工程兵战士们每天都重复着“创地”的工作,尚昌仪此时却怀着相当的期待在一旁守候着,在这些雷区他一泡就是个把月。他表示,“作为拍摄者还是希望看到雷的。不一定每天都能看到。扫雷是一个一个通道的扫,有时候抠好几天都没有雷,有时候碰到雷窝,十几颗堆在一起。这是最危险的,没有规律,你不知道它处于什么状态”。

“国内有个记者在文章里形容工程兵的扫雷技术很娴熟,‘扫雷如同创地瓜,手到擒来’。你说这不扯淡么?他肯定没有进过雷场。他们比文物考古还谨慎,就用小刷子刷,一个粗暴点的小动作都有生命危险。尽管他是老手,汗还是刷刷地往下流。”整日与死神做伴的日子,让他对于纪录片的“真实”二字产生了更深刻的敬意。也正是如此,二十集片子中十几万字的解说词也全由他一人包办,他坦言道,“没有真正的经历过不会有这个感受,别人根本写不出来”。

上一篇:乒乓.外交 下一篇:“安全感价格”再飙新高 晒晒你为什么焦虑